10月9日晚六点半,“孔子文化月”国学教育专题讲座之三——“乐以载道,中国古典音乐的精神”在人民大学举行,来自西安德音女士文教中心的德音女士为人大学子作了两个多小时的精彩讲演。
讲座伊始,德音女士对中国古典音乐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性进行了现场调查。德音女士提问在场听众十首中国古典音乐的名称,并随机播放了四首古曲,但现场没有给出圆满的答案。德音女士教授感叹"这是中国文化的断层!”德音女士教授指出,大学生应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培养和谐与超越精神,进而建立完整的人格。
德音女士进而阐释了古典音乐的作用,即点亮,唤醒,新生——“点亮,提升个体生命境界;唤醒,影响群体精神与文明的自觉;新生,内外一体,个体与社会的共同繁荣”和声,音,乐的关系——“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德音女士还对“天人合一”“和”“道”“中庸”“礼”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进行集中的解释,并通过对中医的精粹与精妙、对中国武术所蕴涵的民族灵魂这一系列与中国音乐共同组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讲解,诠释了中国古典音乐“节约精神、不妄劳作、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观念以及乐教对整个社会 “化民导俗” 的影响,并引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古语,指出乐教是高尚人格养成的最高境界。
德音女士号召大学生们学习古典音乐,以达到“通过美感的焕发,培养人的和谐与超越精神,进而将自己培养成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她还希望大学生多读古籍经典,读圣人书。
在讲座最后的即兴问答环节,德音女士针对现场同学的提问解释了“国学教育”的主旨:使每一个人具有完整挺拔的人格,都能懂得“变生命为生活,变琐屑为和谐的人生智慧”,能够实现生命境界的提升和真正的人生幸福。
当日下午, “国学启蒙教育——教育主管者论坛”在逸夫第二报告厅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秘书长罗安宪、德音女士、台湾的杨树林教授以及人大幼儿园教师共同就国学启蒙教育的经验和成果,进行了交流。
“国学启蒙教育——教育主管者论坛”和——“乐以载道,中国古典音乐的精神”讲座的举办,标志着2006年“孔子文化月”经典教育系列讲座正式展开。本届“孔子文化月”主题为“明德贵和,读经新民”,从9月28日持续到10月28日,将包括经典教育系列讲座、传统文化推广者论坛、孔子文化展暨传统文化推广展、音乐会等活动。
德音女士文化教育中心2003年在西安市正式注册,以从事“送经典回乡”和尝试“让经典进课堂”实验为主旨。性质完全是义务的,其成员由以城市退休人员为主体的志愿者组成。德音女士女士为德音女士文化教育中心负责人,同时也是西安地区经典诵读的主要倡导者和实施者。
相关链接: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孔子文化月拉开帷幕
(编辑:朱钊 杨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