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10月12日上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以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主题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主持并作重要讲话,在校领导袁卫、林岗、冯惠玲、冯俊、马俊杰、陈一兵出席会议;校长助理贺耀敏、吴晓求,部分在和谐社会研究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张立文、庄福龄、吴潜涛、杨凤城、洪大用、陈甬军、卢荻、蒲国良,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郑水泉、吴美华、高祥阳、马周年、张慧、孙华玲、李家福、刘援朝、徐飞、吴付来、侯衍社和《光明日报》等部分媒体记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围绕着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讨论。与会校领导及专家学者踊跃发言,气氛非常热烈。
与会专家学者首先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本次全会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十分正确和及时的。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作出的战略举措,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在达到新的高度。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阶段。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加快,我们正面临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与会专家学者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为争取社会和谐而奋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成效如何,可以说是这一伟大奋斗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体现。大家表示,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进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有可为。
程天权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本次学习会议对在全校范围内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一要深入研究,领会实质;二要知行结合、落到实处。当前,对于中国人民大学来说,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抓好学校自身建设,即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全体师生员工群策群力,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为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而继续奋斗。
(详细发言摘编敬请关注后续报道)
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
十六届六中全会刚刚于昨天闭幕,今天我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学习(扩大)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我主要讲三点意见:
一要深刻认识全会的意义。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必将对我国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要深入领会全会的精神实质。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紧密联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又要特别联系我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大力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把学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搞好,使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三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研究基地,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着力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实践。
哲学院张立文教授:
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和合学”,实际上就是讲和谐问题。我对和谐的理解是,它是指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为理念,从而达到富强、民主、幸福、和谐社会的一种状态。和谐社会的发展和构建过程,也就是冲突、融合与新事物不断产生的过程,因此必然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面对当今世界的五大危机——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之间的社会危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危机、人的心灵矛盾造成的精神危机和各国文明之间冲突造成的价值危机,和谐社会的提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化解这些冲突和危机。通过倡导“和生”理念化解人与自然的冲突,通过倡导“和而不同”理念化解人与社会的冲突,通过倡导“和利”理念化解人与人的冲突,通过倡导“和爱”理念化解人的心灵冲突,通过倡导“和达”理念化解不同文明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冲突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固有的和谐理念,突出地体现为对人的尊重和爱,核心则是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学院庄福龄教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都是新鲜事物,是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性任务。它的提出,不仅是中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总结的产物,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要求,同时还是中国共产党具体规划如何实现远大目标和最高纲领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提出后,我们工作的着重点应放在如何具体实施上,也就是在实践中如何从点滴做起的问题。这一过程是无止境的,它的程度也是愈来愈高、愈来愈深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要以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为前提。强调和谐,就应当承认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强调团结,就应当承认不团结因素的存在。我们要在认识和分析社会矛盾的基础上化解矛盾,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改革发展。
哲学院吴潜涛教授:
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有许多创新之处。比如: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上,公报把构建和谐社会扩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内容,从而实现了战略目标由先前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向四位一体的飞跃。公报还首次把和谐社会规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等。这些思想分别从不同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上,公报提到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和谐文化建设问题,指出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内容的集中体现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而这正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统领。
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凤城教授:
第一,作为重要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精神,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衡量社会主义和谐理论创新性的标准在于:(1)这一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而不是单个的、突出的而不是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2)这一思想预示着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的调整。(3)这一思想的基本内容具有明确性和系统性,有着明确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
第二,从中国共产党历史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现了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深层理念的一种转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即从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为背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到“稳定压倒一切”的刚性要求,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动姿态。
社会与人口学院洪大用教授:
六中全会有两个标志性意义:
第一,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已经从理念创新向实际行动的转变。虽然党的十六大就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提了出来。200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就在不断调研、讨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问题,但一直没有进入一个实质性行动的层面。这次以这样一个高规格会议的形式将其明确化,标志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由理念创新向实际行动的转变。
第二,它标志着今后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要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来统领各项工作。从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的内容来看,和谐社会建设并不局限于社会事业发展,还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国防建设等内容。今后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就是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统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
经济学院卢荻教授:
我主要是针对公报中关于“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这一论断来谈一点自己的体会。第一,这句话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当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许多社会发展指标其实并不低,但经过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们的许多社会发展指标却远远落后于经济指标,整个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因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与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不能只讲和谐不谈发展。
第二,我们既不能因为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就停止发展,也不能因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出现不和谐就因噎废食,这是我们应当避免的两种片面性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归根结底要保证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有共享。
商学院陈甬军教授:
第一,和谐社会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经典性论述,主要是从经济上来讲的;现在中央进一步提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这就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考虑,并将之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一个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所取得的又一伟大成果。
第二,和谐社会理论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方向。关于中国改革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公报明确指出,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又要促进人人参与改革、保证人民共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国际关系学院蒲国良教授: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我主要从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的角度,谈几点如何加深对其意义的理解问题:一是应当从世界现代化的视野,从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二是应当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放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加以认识;三是应当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放在全球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四是应当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当前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联系起来,把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联系起来认识。我个人认为,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可以加深对和谐社会理论的理解。
常务副校长袁卫教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长期建设目标,它不是一场运动,更不是随便弄几个指标然后将其简单化的做法。
就教育而言,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状况。如近几年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虽然发展比较快,但很不平衡。从社会和谐的角度看,这些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应都得到扶持与发展。又如在高等教育中,大家都遵循同一教育模式,到处争项目,跑硕士点、博士点,甚至采取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这违背了教育和谐发展的理念。这些状况的存在,要求我们把和谐理念贯穿于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当中,贯穿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同时通过不断强化个人素质教育和社会公德的培养,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副校长林岗教授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和谐问题,如分配不公问题等。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很高并有继续升高的趋势,这种趋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难以健康发展。其他如贫富差距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党的建设问题等,都是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加以解决的突出问题。
对于这些影响社会和谐甚至可能引发较为严重的社会冲突的问题,我们不能采取掩盖矛盾的方法来对待,而是要从解决矛盾问题入手,要有面对矛盾、解决矛盾的思想理论以及一系列方针政策。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副校长冯惠玲教授:
关于和谐社会,我有三方面思考:
第一,和谐实际上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我们社会还存在许多不和谐因素,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在这个时候提出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二,从精神层面上讲,和谐社会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对和谐社会的研究,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和谐的精髓,要用法制来规范和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杜绝不和谐因素的出现。第三,从科研角度看,要加强和谐社会的深层研究。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往往把中央政策口号化、庸俗化,人民大学应该从深层的、内在的、心理的、文化的方面加强和谐社会的研究,使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一个牢固的根基。
校党委副书记马俊杰教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理想、一个目标、一个任务。它的构建过程将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后,还要继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和任务提出后,接着就是如何进一步学习、宣传、研究和贯彻的问题。人民大学的学校特点、学科特色和学者优势,决定了她在过去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研究和创新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过去如此,现在更应这样。人民大学应该发挥自身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进一步拓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为我们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校长助理吴晓求教授: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包括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思想观念等在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贫困的增长,二是增长的贫困。虽然经济增长了,但也出现了诸如生态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为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解决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问题。这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就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成为我们各方面工作的统帅和指针。
学工部部长高祥阳副教授:
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协调和解决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同时也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现实的目的是为了在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许多矛盾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对于这些矛盾,我们不能用机械的、简单的、粗暴的甚至是狭隘的思想方法来解决。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为解决这些矛盾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高校来说,我们应当把和谐社会理论的学习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