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受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委托,首次发布了“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数据显示,2006年与2005年相比,北京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整体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一指数的发布标志着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关于市民文明素质的评估,第一次有了比较科学、规范的尺度。
这次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教授,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巡视员尹学龙、助理巡视员孙平、李建国处长、助理调研员宋黎明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和相关部处负责人出席。发布会由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教授主持。
冯惠玲副校长代表学校和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对社会各界长期以来给予人文奥运研究工作的关注表示衷心的感谢。她介绍说,从2005年11月至2006年12月,人文奥运研究中心连续开展了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的研发工作。通过对分布18个区县的城区居民、农民、来京务工人员、在京外籍居住人士等不同群体的抽样调查和现场观测,获取了300多万个基本数据。在此基础上,组织多学科专家共同合作研究,最终形成对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的总体评价。
冯惠玲副校长指出,通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发现,北京市民公共文明素养的整体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具体体现在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参与等五个方面的分值都有所上升。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分值的提高体现了全体北京市民“为祖国争光,为奥运添彩”、积极参与文明风尚建设的爱国热情的提高;体现了由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所取得的实质性成效;体现了北京市大力推进人文奥运行动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冯惠玲副校长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为时一年多的“北京市民公民素质调查”活动得到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全力支持,得到了各类新闻媒体的积极关注。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研究和活动推进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将一如既往地为提升北京市民公民素质出谋划策,争取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综合调查项目组”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沙莲香教授、廖菲副教授发布了研究成果。
据人文奥运研究中心连续两年对10000多名市民、1000多名在京居住2年以上外籍人士的社会问卷调查,和对全市320个公共场所地点、约20多万人、18万辆机动车、累计1700个小时的现场观测数据,2005年12月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为65.21;2006年12月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为69.06。这组指数反映了北京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整体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同时也反映在公共生活领域还有一些不文明现象需要改进。
这次发布的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包括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参与五个体系,五大领域相互联系,各有特点,构成一个完整的公共文明行为规范体系。其中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两项2006年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8.09和8.0个分值。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和公共参与三项在原有较好基础上均有小幅提高。与指标体系相比,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是对北京市民包括来京务工人员公共文明素养综合水平的反映。指数的总体提升,不仅要求市民在某一个方面提升文明素质,而且要求所有的公共生活领域全面提升文明素质;不仅要求某一部分群体提升文明素质,而且要求全体市民共同提升公共文明素养。
据介绍,在发放的10000多份精心设计的市民调查问卷中,充分体现了市民素质大家评的理念。这次发布的指数,是对各类不同人群对北京市民公共文明素养评价数据综合处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