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满运来主席、程天权书记,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隆重开幕了。受委托,我谨代表市委宣传部和蔡赴朝同志、代表论坛组委会向为论坛成功举办给予大力支持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首都经贸大学表示诚挚的谢意,向前来参加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和同志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培养中青年优秀社科理论人才,事关党的事业发展的全局,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战略性任务。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社科理论人才的培养。中央反复强调:“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1995年,结合实施“九五”计划,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和市社科规划办等部门具体实施北京市跨世纪中青年社会科学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培养计划,重点培养100名左右跨世纪的社科理论带头人和学科骨干。2001年,在制定“十五”规划时,市委市政府决定继续实施“百人工程”,而且作为长期任务,不断培养新世纪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实施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中青年理论队伍建设的高度关注,对中青年学者的真切关心和殷切期望。
十二年来,先后有468位中青年学者入选“百人工程”。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通过设立百人工程专项研究课题、出版跨世纪青年学者文库、举办研修班、组织基层调研和境内外考察、媒体开辟“社科百人”专栏等形式,积极为优秀社科理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提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中青年学者的健康成长,推动了首都社科理论队伍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入选“百人工程”的学者,在政治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业务上更加刻苦钻研,在学风上更加创新求实,服务首都的现代化建设、为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做贡献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目前,大多数学者已成为学科带头人,许多人还走上了校级和院系领导岗位。“百人工程”的实施,受到了广大中青年社科理论工作者的热烈欢迎,得到了首都高校、科研机构的积极响应,出了一大批人才、出了一大批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的推进和 “百人工程”人选的不断增加,我们感到,实施“百人工程”也要与时俱进。创办“百人工程”学者论坛,就是进一步实施“百人工程”、推进理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新举措。其目的是为“百人工程”学者搭建一个增进学术交流的平台,集中展示理论研究成果的平台,研究首都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平台。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论坛一定能办成首都中青年社科理论工作者的学术盛会,办成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个品牌。
首届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设主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还有7个分论坛,论题覆盖各个学科,涉及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次论坛以“和谐·创新·发展”为主题,就是为了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就是为建设新北京、办好新奥运贡献才智。首届“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推出了一个新标志。它是中国书法“百”字的变形。它形似龙头,寓意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要发挥龙头作用,做继往开来的学科带头人;它又像凤,寓意“雏凤胜于老凤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希望“百人工程”学者不负众望,再创佳绩,希望论坛紧紧围绕主题,深入开展研讨。
一是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进行深入研讨。着力探讨首都经济发展的路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首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发展格局、首都城市功能区域格局、人口资源环境的合理配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等问题。
二是紧紧围绕促进社会和谐进行深入研讨。着力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文化建设、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以及建立就业服务机制、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等问题。
三是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进行深入研讨。着力探讨“人文奥运”理念的丰富内涵、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文化的精髓、奥运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奥运会与城市形象的关系、奥运会与市民文明素质的关系、奥运经济等奥运前、奥运中、奥运后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四是紧紧围绕自主创新进行深入研讨。着力探讨创新型城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百人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只是取得了初步成绩,“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才刚刚开始。我们任重而道远。愿“百人工程”学者在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中真正发挥龙头作用,愿一批批的“雏凤”胜于“老凤”。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将竭诚为专家学者服务。
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