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在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时间:2012.07.2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阳春四月,百花争艳。今天,首都社科理论界数百名中青年英才欢聚人民大学,共襄“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这一学界盛事。作为主论坛及法学、社会学两个分论坛的承办方,我谨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本次论坛的隆重开幕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
  北京市社科理论中青年人才“百人工程”是北京市为选拔和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正派的中青年理论队伍而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自1995年经中共北京市委常委会讨论批准,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配合组织实施以来,先后培养了数百名中青年社科理论优秀人才,社会影响日益扩大,社会效应不断凸显,有力地推动了首都社科理论中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思想理论工作的深入开展,为首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在京高校社科理论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今年将迎来她的七十华诞。在70年的办学实践中,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高扬人文社会科学旗帜,逐步形成了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鲜明特色和办学定位,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重镇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这一办学特色和定位,决定了社科理论人才特别是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队伍建设在我校具有的战略性、根本性意义。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高度重视包括中青年学者在内的理论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工作,特别是随着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的推出,我校将理论人才培养工作放在了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迄今为止,中国人民大学入选北京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的学者有90余人(次),占“百人工程”入选学者总数的20%左右,居北京市各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首。入选者所在专业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领域。这充分表明,中国人民大学在首都社科理论研究领域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北京市委对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视与支持。
  为配合北京市社科理论中青年人才“百人工程”项目的实施,中国人民大学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些富有特色的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队伍培养和管理方法:一是以课题规划和出版资助为主要手段,为“百人工程”入选者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不断加大对中青年理论学者的支持力度;二是通过创新项目申报和立项方法,形成“捕捉问题—学术沙龙—跨学科预研—跨学科立项”的四段式管理法,为包括“百人工程”入选者在内的专家学者联合攻关提供了新途径;三是通过提供大量的专业交流和研修考察机会,开阔“百人工程”入选者的研究视野,大力营造中青年理论人才迅速成长的学术环境。通过这一系列重要举措,中国人民大学在“百人工程”学者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一大批中青年理论专家和学者脱颖而出。在他们中间,有的获得了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有的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有的成为学校高层管理人员,更多的则成为所在单位院系领导和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骨干与学科带头人。
  为进一步完善“百人工程”项目,培养和造就更多更高水平的社科理论中青年专家学者,扩大“百人工程”的社会效应和影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决定从2007年起,举办“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并将首届论坛的主论坛和相关分论坛交由中国人民大学承办。这是对中国人民大学社科理论人才培养工作的充分肯定,必将进一步推动我校社科理论人才培养和建设工作。
  我们认为,本次论坛以“和谐·创新·发展”为主题,以主论坛与分论坛相结合的形式,既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集中展示“百人工程”学者们取得的优秀研究成果,扩大论坛的影响,又可以推动不同学校之间、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学者之间的相互切磋、相互学习,搭建一个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因此,举办这样的论坛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有意义。
  我们相信,随着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举办的经常化、制度化,以及“百人工程”项目向纵深推进,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必将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并为提升北京市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