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晚,中国人民大学邀请著名华语作家、青春版《牡丹亭》总制作人白先勇、中国文联副主席廖奔和国家一级京剧演员孙萍到校举行“传统、传承、传播——戏曲艺术名家对话”活动,同时发布了筹建国剧研究中心的消息。
本次活动在逸夫会议中心第一报告厅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会见了白先勇先生与廖奔副主席一行,并与到场师生、嘉宾共同赏析戏曲表演。对话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哲学院院长冯俊担纲主持,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全国青联和团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应邀出席。
在对话活动第一个单元,冯俊副校长代表学校向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女士颁发聘书,正式聘请她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继成立全国高校首个国学院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将再度首创综合性国剧研究机构——国剧研究中心。国剧研究中心定位于横向联络、资源整合,将打造成多学科视角下对国剧研究和实践推广的综合平台,并培养出一批综合性理论研究人才。据悉,这是今年“两会”期间,由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和全国政协委员孙萍共同倡议发起的。学校邀请孙萍担当国剧研究中心筹建工作总负责人,积极联络陆港澳台及华人华侨中的资深京昆及地方戏曲理论家、表演家、教育家、史料研究者,共同细致规划国剧研究中心未来的各个研究方向和学科领域。
据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教育机构早已形成,但是把戏曲作为国剧文化进行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是第一个。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表示“试办国剧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他指出,近几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为弘扬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在创办国学院的实践过程中更进一步感受到广大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相当的志趣与积累,这表明国学是深植于民族血液之中的。他认为,国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京昆戏曲也包含其中,对于中华文化瑰宝,我们应尽当下之力逐步传承下去,传播开来。他同时指出,国剧研究中心有别于专业艺术院校,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在戏曲艺术研究中加强多学科互补、交叉与融合,也衷心欢迎具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加盟到这项事业中。作为受聘的第一人,孙萍女士表示“深感任重道远”,她说:“我愿意做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传播的志愿者,用理论的理性思考来总结国剧的每一个音符,用实践的理性思考来认识生旦净丑和唱做念打。”
活动的第二个单元,冯俊副校长与三位嘉宾就传统戏曲现代化、非物质遗产保护、国剧振兴和推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话题由白先勇先生担当总制作人的青春版《牡丹亭》即将进行第一百场演出开始。白先勇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华戏曲的海内外推广,从当晚播放的青春版《牡丹亭》海外演出视频可以看出,演出场场爆满,受到了极大的欢迎。白先勇表示,之所以定位为“青春版”,就是要赋予昆曲艺术以青春的活力,大胆起用年轻的演员,培育青年的观众群体,在创作过程中也本着“只删不改”的原则忠实于汤显祖的原作。冯俊副校长认为:“青春版《牡丹亭》给青年观众特别是大学生以一种高雅艺术的教育。在改编剧本方面,白先生是尊重传统,在传承当中忠实于原著。”作为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戏曲史学家,廖奔认为我国传统戏剧对于美的理解和把握有别于西方,这出戏“青春”二字抓住了汤显祖原著的精髓所在,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色,展现了我国传统艺术的巨大魅力。同样致力于中华戏曲海内外推广的孙萍女士表示“这出戏给我两点启发:一,它接近现代,它的美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二,它的理念非常新,它的成功是今天所有的文化工作者和文化产业者都值得学习的。”
在对话活动的最后阶段,纪宝成校长表示,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并正式向白先勇先生发出邀请,希望带领青春版《牡丹亭》团队到人民大学演出。
最后,孙萍女士和京剧名家李文林为大家献上了精彩的演出,让在场的同学和嘉宾享受到了美轮美奂的京剧艺术的洗礼。与他们同台演出的还有来自人大京剧社的学生。据悉,人大计划在未来的本科招生中增加招收京剧特长生,同时在全校公共选修课中增设一系列传统戏剧欣赏和教育课程,为传统文化瑰宝的传承和弘扬凝气聚力。
(编辑/蒙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