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200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暨北京奥运国际论坛主论坛召开
时间:2012.07.27
6月25日下午两点,200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暨北京奥运国际论坛主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报告厅召开,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先生应邀出席。以“奥林匹克:人文理念、社会价值与和谐世界”为主题的本次论坛是第五届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活动在第五届“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组委会支持下,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北京人文奥运研究基地)承办。主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教授主持。
出席论坛的主要领导有: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先生,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北京奥运培训领导小组组长朱善璐同志,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何振梁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等。来自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主要领导也出席了论坛开幕式。
论坛开始,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致欢迎词,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向来自世界各国和祖国各地的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他在欢迎词中说道:“今天,我们要特别感谢87岁高龄的萨马兰奇先生,你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我们记着你当年在莫斯科宣布29届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的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那一永恒的瞬间。中国铭记你,铭记你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世界感谢你,感谢你为全球奥林匹克运动做出的巨大贡献!”纪校长在讲话中说道,奥运会是全世界超种族、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人民的巨型狂欢节,它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对话、交流、沟通的现实平台。2008北京奥运会,将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连接在一起,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连接在一起,搭建了世界各民族文化多元创造、对话交往的巨大舞台。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于处在新的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所具有的全民参与全民健身具有极为广泛的认同性,显示了很强的民族凝聚力,作为一个巨型的展示会,它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全球平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它已成为重建文化中国当代形象的重要历史时刻。人文奥运是北京向世界提出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创新理念,是三大口号中的核心和灵魂。它依托于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示了北京对世界奥林匹克精神的开掘与发展。北京人文奥运理念体现了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华文明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开拓与发展。最后,他总结道:“今天,人民大学可谓群贤毕至,学人咸集,英杰荟萃,宾朋如云,顿使这里人文生采,华堂增辉。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再次热烈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朋友们!”
接下来,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先生名誉教授授予仪式正式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给萨马兰奇先生颁发名誉教授聘书并合影,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世界冠军莫慧兰女士给萨马兰奇先生献花。萨马兰奇先生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为中国奥林匹克事业发展所做的工作,尤其是为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推进奥林匹克教育所做出的努力都让中国人深怀感动与感激。为此,中国人民大学非常荣幸地聘请萨马兰奇先生为我校名誉教授,这是中国高等学校对外最高规格的荣誉性学术称号。
为了表达中国人民大学对萨马兰奇先生的敬重与深厚情谊,我校艺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徐唯辛用油画特意为萨马兰奇先生绘制了一幅名为“我们的萨马兰奇”高2.5米,宽2米的超大型肖像,将中国国画的墨色手法融于油画之中,展现了这位令人爱戴的长者的神韵和风采,纪宝成校长向萨马兰奇先生赠送了中国人民大学精心为他准备的这份礼物。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是以黑白为主,叫“墨分五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油画家徐唯辛用油画在为萨翁绘制的超大型肖像中,不仅吸收了当代艺术简洁的影象元素,也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微妙墨色表达物象的手法,以这样一个富有视觉冲击力的黑白二色肖像作品,把我们对萨翁的尊敬和他的风采展现无遗。”
萨马兰奇先生在授予仪式上表明非常高兴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更高兴成为人大的一员。他在讲话中说道,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到现在已经远远超越了体育赛事本身,它的文化价值、教育意义日益被人们认可和推崇。国际奥委会一直在为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推进奥林匹克教育做出不懈的努力。萨马兰奇先生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独特优势,对学校6年多以来为奥林匹克事业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北京奥运培训领导小组组长朱善璐同志在论坛上发言,他说道:“今天非常高兴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参加200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暨北京奥运国际论坛。在此,我代表北京市委市政府对萨马兰奇先生和各位远道而来的国际友人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与会专家为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所给予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在讲话中提到,历经了110余年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不断告诉我们:奥运会对于提升举办城市乃至举办国的综合实力,对于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和提高国际地位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其它大型国际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如何在充分发掘奥运会的人文理念与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抓住奥运契机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成为了全世界人们不断思考的话题。本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暨北京奥运国际论坛以“奥林匹克:人文理念、社会价值与和谐世界”为题,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大学对奥运价值的深刻理解。自2003 年第一届“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已经是连续第五年承办北京奥运国际论坛。这一论坛现已成为国内外奥运管理人士、奥运研究专家互相学习、同台交流的顶级学术平台。几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着眼于人文奥运的理念阐释与具体实践,着眼于北京奥运培训工作的规划和执行,着眼于推进多元文化的历史性交融,着眼于关注北京奥运各方面效应的最大化,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积极为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献言献策,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朱书记说道:“在筹备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决战之年,热切期望各位专家以本届论坛为交流平台,对北京奥运会提出更多的决策建议,使论坛成果更为充分地服务于奥运筹备工作。在过去的一天的研讨中,各位专家一定提出了很多极富价值的观点和建议,期待着大家继续畅所欲言,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
接下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全力打造的“人文奥运宣讲团”启动仪式也在主论坛上举行。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北京奥运培训领导小组组长朱善璐同志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一起为“人文奥运宣讲团”揭牌。“人文奥运宣讲团”旨在面向北京市、全中国乃至国外各类群体,全面宣传2008年北京奥运会,宣讲内容涵盖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各方面知识。宣讲团成员分为特邀讲师、首席讲师、核心讲师和讲师四个部分。
接下来的主题发言由中央电视台王小节主持,先后发言的6位专家分别为:国际残疾人奥委会创始人、名誉主席Robert Steadward《残奥会运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北京人文奥运研究基地)主任冯惠玲《北京奥运会的文化表达》,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慧光《用“五大文明行动”落实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教育特别顾问Deanna Binder《奥林匹克价值教育——世界文化的交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首席专家金元浦《人文奥运:北京留给世界的珍贵遗产》,世界冠军、北京奥组委火炬接力中心二级项目专家、博士叶乔波《奥运圣火——传遍世界的和谐之旅》。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迎来了70周年华诞,在这北京2008年奥运会筹办工作的决战之年,为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奥运理念,更加深广地发掘奥运文化内涵,丰富奥林匹克精神,促进奥运社会价值的不断提升,中国人民大学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与北京2008奥运国际论坛合二为一,召开了本届“200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暨北京奥运国际论坛”。论坛将从多个维度阐述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人文理念与社会价值,探讨奥林匹克运动与构建和谐世界的相互关系,同时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筹备工作献计献策,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提供学术与智力支持。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一年一度的学术盛典,现已连续举办6年,在我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北京2008’奥运国际论坛”从2003年北京奥组委第一届奥林匹克文化节开始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均由中国人民大学参与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承办。经过四年的努力与探索,北京2008奥运国际论坛已成为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期间具有厚重学术含量和重要国际影响的文化论坛,并以其丰富的学术成果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得到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的热切关注。本届论坛仍将继续前几届论坛的学术性、前瞻性、高层面、高质量的特色,通过一系列切合实际的议题对人文理念、社会价值以及和谐世界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
本次论坛活动的承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是应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委托而组建的专门进行“人文奥运”课题研究相对独立的学术机构,成立于2000年10月,直属于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北京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将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命名确立为“北京人文奥运研究基地”。近七年来,中心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对“人文奥运”、“奥运经济”、“奥运文化产业”、“奥运与城市发展”、“奥运培训与奥运志愿者研究”等方面的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北京2008奥运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分析。中心作为本次论坛的承办单位,认真总结了前四届论坛的经验,努力提升论坛的国际水平,更加广泛地邀请国内外的奥运专家,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出谋划策。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