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由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电视台、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百城赋》研讨会在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光明日报》总编辑苟天林,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上洋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求,国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家洲,宣传部长郑水泉,校长事务助理王宏伟,国学院孟宪实副教授出席会议。
纪宝成校长在致辞中指出,由人民大学和光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九江市委市政府共同举办《百城赋》研讨会,盛邀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专家就《百城赋》展开研讨,这个活动本身就是对《百城赋》的一种新的文化诠释和文化创新。
在回顾了赋的发展史,指出赋这种文体自身的特点后,纪校长指出,在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实践,中国开始步入小康社会,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是精神文化需求的跟进。于是,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精粹,重塑民族精神家园就成为呼之欲出的历史必然。光明日报社敏锐地察觉时代的脉动,积极回应文化复兴的历史命题,推出《百城赋》,一城一赋,融史现景,亦歌亦赋,篇篇精彩,字字珠玑,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既道出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映出了改革开放时代名城的风姿俊采,既是对城市文化品位的展示与提升,也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实在是新时期文化领域推陈出新之创举,古为今用之典范,别开生面之盛举,思想解放之硕果,因而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纪校长说,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高等学府,在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纪校长说,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滋养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我们这一代人所不能回避的文化命题。中国人决不能成为无根之族,而应当在历史的亘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时代的脉动中重铸历史的辉煌,在穷变通久的创造中开辟美好的未来。
纪校长希望与会的各位学者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百城赋》的意义给予解读和创新,希望《百城赋》能够更大范围地传播,借以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名城的文化品位和国民的文化素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增光添彩。
国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家洲在研讨会上发言。他说,《百城赋》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近年间尊重、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之风日益高涨的组成部分之一。辞赋的复兴和发展,出现了全面推进的可喜局面,在古代赋作资源的整理、辞赋研究工作、借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辞赋的社会影响以及新的辞赋作品创作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和创新。孙家洲教授希望今后在充分发挥赋的社会作用的同时,注意开掘其文学的本质属性;在尊重赋作“典雅”特点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其“通俗”的一面。
国学院孟宪实副教授在随后于九江图书馆举行的白鹿洞讲坛开坛讲座上作了《书院制度与国学教育》的学术报告,参照废除书院制度以来,我国国学思想和国学教育的发展之路,论述了书院制度在推进国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百城赋”是《光明日报》今年开设的一个新栏目。自3月7日开办以来,已陆续刊出《西安赋》、《宜宾赋》、《九江赋》、《香港赋》、等20篇赋文,在社会上引起了多方关注和反响。
(编辑;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