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绿色通道2007:通畅 延伸 拓展
时间:2012.07.27
9月5日下午六点过后,随着各个学院的接待台逐渐撤去,中国人民大学2007级新生入学日落下了帷幕。对于迎新工作来说,这也许是一个阶段的结束,然而对于“绿色通道”工作,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每年9月初,各高校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特设的入学“绿色通道”,都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于1999年正式启动并一直持续到今天的“绿色通道”工作,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救助机制,从被动救助到主动宣传,从入学救助到全程帮扶,从经济救助到心理关怀,从简单救助到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建立了全方位可持续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绿色通道”不断延伸,为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费用压力发挥了重大作用,也为他们铺平一条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希望之路。

与往年一样,今年经“绿色通道”入学的新生除了可以申请缓交学费、住宿费,还可以获得一份爱心礼物,内有100元学校临时餐卡、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从2005年开始,还可以现场申请、领取1000元奖励性贷学金,即校内无息贷款,申请的学生只需达到一定的条件,就可按一定比例减免本金。

相对于往年,今年的“绿色通道”更强调快速高效。据学生处负责人介绍,学校把各种证明手续浓缩在一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表》中,设计一张专用的“绿色通道”速通卡,涵盖了“绿色通道”的各个项目。财务处工作人员现场办公,为新生解答“绿色通道”中可能涉及到的关于缴费、贷款等方面的详细问题。学生可以按照“绿色通道”“爱心卡”上的提示内容在入学现场完成所有项目的咨询,从而大大减少了往返于不同部门的环节,走完“绿色通道”整个流程仅10分钟。

学生处负责人还强调,今年的“绿色通道”工作把宣传放在了重要位置。早在开学前,一份《中国人民大学资助管理情况介绍》就随同《录取通知书》一起送到新生手中,新生录取通知书上同时公布了4部资助政策咨询电话,暑期每天8小时提供人工咨询,详细解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长的疑虑。同时,校园网主页上发布学生资助体系的详细内容,学生资助中心网页也开通了网上咨询服务。报到当天,新生还会收到人手一份的《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资助手册》,其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资助方式的设立目的、服务机构、申办流程。在开学之前的新生班主任、辅导员培训会上,学校资助中心工作人员都会就资助政策和资助案例为参训人员做专题讲座。相对于以往宣传工作着眼点集中在学校范围内,今年把宣传国家相关政策提到了新的高度。校园网上特别针对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的调整,设置了专门的知识问答,在“绿色通道”现场也设置了相关宣传品。学生处负责人表示,包括加大国家奖学金额度、增设国家励志奖学金等项目在内的政策将给更多高校学生带来切实的帮助,学校希望通过加强宣传能够有利于同学们及时、准确了解信息,避免错失或误会。

在今年的入学现场,依然可以看到许多披挂“绿色通道服务志愿者”绶带的学生,在各学院的迎新点和“绿色通道”咨询点开展志愿服务。这些志愿者很多来自“自强社”——由近千名接受过资助的经济困难学生组成的团体。作为曾经的“绿色通道”受益者,他们不仅对申请工作十分熟悉,可以为新生提供详实的指导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需要申请的新生怀有更深切的理解,因而可以减化新生可能出现的自卑心理,并进一步地鼓励他们树立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意识和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理念,实现从“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健康成长。

“‘绿色通道’作为学校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仅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顺畅的求学途径,更对于培养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这一办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主管学生工作的冯俊副校长指出,要贯彻资助和育人相结合的理念, 不断丰富“绿色通道”的内涵和外延。学校每年都会通过专门的款项预算,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相关工作,在积极运用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多种资助方式,建立一套完备有效的资助体系同时,还通过“心理健康大课堂”、“朋辈互助”、主题心理班会等方式构建起立体的心理辅导模式,实现经济、精神、心理的三重帮助。今后,“绿色通道”工作将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技能,帮助学生学会社会生存,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这种“授之以渔”的助学理念目前正在相关部门进行实践,不久的将来有望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助学工作的又一亮点。

相关链接:http://www.gmw.cn/01gmrb/2007-09/06/content_665928.htm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