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中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中钢模式研究》课题启动 中国人民大学与中钢集团合作向纵深发展
时间:2012.07.26

2月25日下午,《中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中钢模式研究》课题启动仪式在中钢集团总部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中钢集团公司总裁黄天文、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室副主任赵欣、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员梁昌新委员共同启动课题。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刘向兵,商学院院长伊志宏、党委宣传部部长郑水泉和商学院、科研处、高等教育研究室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课题启动仪式。出席启动仪式的还有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室、商务部改革发展司、《求是》杂志社等以及《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方面的同志。

仪式启动前,中国中钢集团公司黄天文总裁带领集团副总裁、各职能部门经理陪同纪校长一行参观了中钢集团企业展厅,并进行了亲切友好的座谈。

黄天文总裁在致辞中对人民大学给予中钢集团的支持、关心与帮助表示感谢,他说,集团近年来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实业化、信息化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为钢铁生产服务的矿业、碳素、耐火材料、铁合金、机械装备制造等五大产业领域内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端产品生产能力的专业钢铁生产服务商,但随着事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相关理论研究作为指导。他对此次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合作表示出极大期待,希望双方都能从中获得有价值的收益,祝愿课题研究取得圆满成功。

纪宝成校长代表中国人民大学致辞,他说,中钢集团是改革开放后建立起来的新型企业,它在改革中诞生,在整合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此次中国人民大学与中钢集团的合作本身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研究性综合型大学,人民大学坚持走“特色强校、内涵提高、质量第一”的道路,各个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学科迫切需要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从合作与实践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以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纪宝成校长希望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化双方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室副主任赵欣和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员梁昌新也在仪式中致辞,对此次校企合作表示祝贺与支持,高度肯定了该项目的重要意义,并希望课题组不负重望,积极投身研究,早日做出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的新成果。

据悉,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于2007年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商定在人才培训、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中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中钢模式》是落实框架合作协议的具体措施之一,由纪宝成校长亲自担任课题顾问,商学院承担具体研究工作。

据商学院院长伊志宏教授介绍,该课题将围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属性、特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背景及当前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降低交易成本、细化深化专业分工、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等方面的作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对传统生产性行业实现生产性升级、促进节能减排、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中钢模式的总结、回顾及其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借鉴意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成长模式、业务模式、运行模式、管控模式的研究;促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背景资料:生产性服务业基本情况

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是市场化的中间服务(非最终消费服务),即作为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的特点,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及其他生产性服务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3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658.0亿元,是1990年的5.7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拓展城市能级、扩大城市就业的重要领域。到2004年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共有从业人员3122.9万人,占全部服务业从业人员的20.3%。

中钢集团介绍: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简称中钢集团,英文简称sinosteel)是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所属二级单位82家,其中:境内57家,境外25家。2007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2亿元。主要从事冶金矿产资源开发与加工;冶金原料、产品贸易与物流;相关工程技术服务与设备制造,是一家为钢铁工业和钢铁生产企业提供综合配套、系统集成服务的集资源开发、贸易物流、工程科技、设备制造、专业服务为一体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编辑:文静)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