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人民大学启动“国剧海外传播工程” 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时间:2012.07.26

“自古常言不欺我,成败兴亡一刹那……”“虞姬”凄美的唱腔回荡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堂,伴以浑厚的交响乐音,低沉的合唱歌声,使在场的中外观众为之动容,在全新的体验中感受京剧独有的魅力。

10月24日晚,由中国人民大学、全国政协京昆室、中国外文局共同主办的“国剧海外传播工程”启动仪式暨第二十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颁奖典礼在明德堂举行,大型交响乐京剧“京韵华彩”首次公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对此次活动给予关心和指导,并回函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祝贺“国剧海外传播工程”启动仪式和“京韵华彩”音乐会举办成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京昆室主任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出席启动仪式。

出席当晚活动的有: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裘援平、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外交学院院长、原驻法大使赵进军,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郭晓勇等有关部门负责人;来自美国、德国、毛里塔尼亚、黎巴嫩、突尼斯、喀麦隆、约旦、阿根廷、牙买加、国际劳工组织和阿拉伯联盟等12个国家和国际机构的外交使节;第31届富布赖特年会参会代表;京剧界、翻译界、外交界人士。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出席仪式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袁卫、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校长牛维麟、党委副书记马俊杰出席仪式,副校长陈雨露主持仪式。

启动仪式上,周铁农副委员长、郑万通副主席、纪宝成校长和京剧表演艺术家、理论家、教育家钮骠共同启动“国剧海外传播工程”。

“国剧海外传播工程”由中国人民大学发起,具体包括“百部国剧英译工程”、“国剧口述历史编纂整理工程”、“京剧中国”有声普及读本、“交响乐京剧海外巡演”等系列子项目。

纪宝成校长表示,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与传播方面的又一次积极探索。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大学顺应时代的呼唤,高举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先后树立孔子像、倡修《清史》、编纂《儒典》、呼吁将传统节日列入法定节假日,成立孔子研究院、创办新中国第一家国学院、成立国剧研究中心,这些举措在内容上填补了传统文化研究的国内空白,在形式上创新了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播的手段。

“国学是国剧的基础,国剧是国学的立体表现,蕴藏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纪宝成校长指出,国剧研究的任务,不仅在于保护,而且在于弘扬和传播。他认为,以京剧艺术为代表的国剧研究工作,已经在抢救、挖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国剧艺术面向海外推广、交流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他呼吁,国剧海外传播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离不开全社会和海内外有识之士的积极参与,希望此项工程能够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指导和帮助,进一步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将国剧海外传播工程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保障这项工作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下去。

颁奖典礼上,近60名来自国内外外语院校的师生及翻译爱好者受到奖励。基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共识,第二十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特别含纳文化的翻译,为发展跨文化传播人才队伍奠定基础。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义在颁奖典礼上表示,中华五千年悠久而璀璨的历史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理应对世界多元文化在新世纪的繁荣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翻译是文化传播的渠道,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和基本条件,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呼唤翻译事业的兴起,呼唤翻译学科的更大发展。他对本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的承办方——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所作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并对中国人民大学在振兴国学、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

作为东西方艺术沟通对话的一次实践,当晚首演的“京韵华彩”大型交响乐京剧激起中外观众的极大兴趣。这台节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一级演员孙萍领衔,校学生艺术团参与演出,《霸王别姬》、《赤桑镇》、《野猪林》、《贵妃醉酒》等经典选段经过创新改编,与交响乐、合唱艺术相结合,水乳交融、浑然一体。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代表处随员Mohammed Shafee在观看演出后说,他衷心地希望借助“国剧海外传播工程”可以有更多的中国教师前往国外教授中文、讲解中国文化,同时也希望更多的留学生有机会来到中国学习。

新闻背景一:

“国剧海外传播工程”系列项目简介

1) 百部国剧英译工程

在西方作者有关世界戏剧史的教材和论著中,涉及到中国戏剧的部分通常存在简写、略写或误读的现象。相对于此,有关日本戏剧的英文资料丰富,研究详尽深入,这主要是日本戏剧界、翻译界人士与英美国家戏剧界、学术界长时期合作的结晶。而中国学界在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时相对忽略了戏剧的翻译,尤其是古典戏曲的英译。在近二百八十年历史中,古典戏曲的英译一直是时断时续,到2005年底已经翻译出版的英译中国古典戏曲仅 32 部(不包括一戏多译)。

本项目采用中国戏曲界专家为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为主要翻译人员,英美专家为校稿者的模式进行。目前经戏曲界专家已选定剧本近100本。

2)国剧口述历史编纂整理工程

本项目拟用口述历史的方法、新闻采访的手段,拟对现存的京昆戏曲的老艺术家、研究家和资深票友进行分主题的深入探访并摄录存留。通过当事人的讲述,复原、丰富戏曲发展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全貌,并对经典剧目、表演、服装、道具制作等有重大价值的专题进行记录整理。

3)《京剧•中国》有声普及读本

今年5月以来,国剧研究中心与华旗资讯(爱国者)合作,将传统艺术与高新科技结合,编辑了向奥运会献礼产品——妙笔有声读物《京剧中国》。该读物出版发行后,被作为科技奥运的代表成果赠送给国际奥委会所有成员,并作为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代表在8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专门播出。《京剧•中国》还得到了全国政协外委会、国家旅游局的支持肯定,并被多个省市教育部门作为“京剧进中小学”的最佳教材。

4) 交响乐京剧海外传播

“京韵华彩”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孙萍领衔国剧研究中心艺术顾问、教学团队与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共同创作演出的大型交响乐京剧晚会。晚会共涵纳《霸王别姬》、《赤桑镇》、《野猪林》、《贵妃醉酒》等四个京剧选段。这些创新改编的选段保留了传统京剧中意象纷呈的程式、华美飘逸的服饰和韵味无穷的唱腔、身段,同时融入交响乐来丰富京剧的音乐形式,是超越东西方文化樊篱、让两大艺术瑰宝沟通对话的一次大胆实践,也是把京剧艺术推向世界艺术舞台的重要尝试。

演出得到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外事工作委员会及外交部、统战部、国家汉办的支持,未来还将赴海外孔子学院、各国中国文化中心巡演。

新闻背景二:

人大设立戏剧戏曲学硕士点 今年首招9名硕士研究生

戏剧戏曲学专业(学科门类:文学 一级学科:艺术学 学制:3年)

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的戏剧戏曲学硕士点,其特色在于利用学校的地域优势、人才优势、清史-国学-文史哲复合基础优势,力求文献文本研究与国剧艺术实践研究相结合。

主要专业方向:国剧史论研究、剧场艺术研究、戏曲文化传播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的国剧史论研究方向,其特色主要是侧重于研究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史与相关理论。本研究方向还注重对中国京剧理论体系的建构研究。从本土出发,为京剧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将其推动纳入世界戏剧理论中(而非简单搬用西方戏剧理论研究京剧),将会为京剧的传承延续和对外推广奠定更坚实的基础、提出更广阔的平台。本校长江学者张法教授,还从哲学和艺术史的角度研究中国京剧美学。

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的剧场(theatre/theater)艺术研究方向,其特色主要是对戏剧舞台艺术的全面研究,这是一门国际通行学科。中心特色是针对京剧表演体系、戏曲美学、观演关系做复合式、比较式的立体研究,是对传统戏剧艺术研究方法的拓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的戏曲文化传播研究方向,其特点在于其跨学科的意义。它将依托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的雄厚实力,与外国语学院、新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汉语国际推广研究中心等校内学术科研机构开展广泛合作。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戏曲文化对外传播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而文化传播研究是近年来的新兴学科,本研究方向将尝试二者的结合,希望有助于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这对于向全世界弘扬和推广中华民族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戏曲教育的研究,既包括对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也包括对于戏曲受众的培养,还包括对全世界的传播与推广,具有多层含义。中心致力于培养对外推广戏曲文化、翻译中西戏剧文本及理论、戏曲教育理论研究、采访口述历史的专业人才。

链接:[中国网]国剧海外传播工程启动仪式暨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颁奖典礼(网上直播)

[新华网]国剧海外传播工程在中国人民大学启动

[美国《侨报》]中国启动国剧海外传播工程

京韵华彩 绽放人大(图集)

(编辑:张晓波)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