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家集中系统搜集、整理、存储、发布人文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的专业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迎来50华诞。11月1日上午,书报资料中心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堂隆重举行。大会回顾了中心5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50年信息收集和文献服务的成功经验,对如何在新时期打造人文社科领域的文化骨干企业做了探讨。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中国人民大学老校长袁宝华为书报资料中心成立50周年题写贺词。中宣部出版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等有关部门为庆祝大会发来贺信。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中宣部出版局局长张小影,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司长高文兵,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徐维凡,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主任段桂鉴,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局长鲍初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理事长黄长著,《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程郁缀,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书记刘宪苏,北京市保监局局长罗青,新闻出版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副司长寇晓伟,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邵世伟,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副总经理孟祥杰以及出版、图书情报、信息资料等业界人士出席大会表示祝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党委书记程天权、副校长冯惠玲、老校长李文海出席大会。庆祝大会由校党委副书记马俊杰主持,书报资料中心全体员工和学校相关部处、院系负责人参加。
纪宝成校长发表致辞,代表学校对书报资料中心成立50周年表示祝贺,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向书报资料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和关心支持书报资料中心的业界同仁表示感谢。
纪宝成校长指出,50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弘扬“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办刊宗旨,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交流和信息服务,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服务社会,增进各种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国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学术期刊出版机构,被誉为中华学术的窗口、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崇高的声誉。50年来,书报资料中心创造了许多个辉煌的第一:作为国内第一家集中系统收集、整理、加工人文社会科学报刊资料的出版机构,书报资料中心从成立之日起,就翻开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信息服务事业史的崭新一页;作为国内第一家获准进行海外报刊推广的出版机构,推动了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信息服务走向世界;书报资料中心是我国第一个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探索信息服务市场化的事业单位,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献信息改革之路提供了有益的探索经验;书报资料中心成功地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社会科学情报杂志,出版的《情报资料工作》成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的会刊,一直开办至今。50年来,书报资料中心秉承“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人大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在变革和竞争中未雨绸缪、开拓创新,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
纪宝成校长回顾到,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来校考察,强调要通过改革创新努力使中国人民大学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示范区,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验田,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排头兵。希望书报资料中心全体同仁认真学习贯彻刘延东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庆祝成立50周年为契机,全面总结经验,牢牢把握机遇,科学定位、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把书报资料中心打造成为“中国一流、深入世界”的文化骨干企业。
纪宝成校长对书报资料中心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三点希望。第一,坚持学术第一、服务第一,进一步在质量和市场上作出大文章。第二,勇于开拓创新,进一步在开拓海外学术信息服务市场和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改善软环境方面下功夫。
纪宝成校长指出,50年来,在几代领导和员工的汗水浇灌下,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成为了一块“金字招牌”,这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骄傲,也是人文社会科学信息服务产业的骄傲,希望书报资料中心把握机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再创新的辉煌,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繁荣大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致辞全文)
书报资料中心主任盛希贵致辞,感谢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书报资料中心各项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总结了书报资料中心自1978年复建以来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中心的发展规划。复建30年来,书报资料中心在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运营、预算管理、改进编辑系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网络数字化建设、调整改制等方面重点开展工作。盛希贵主任指出,面对新的形势,书报资料中心要进一步加强服务理念、开拓新市场、提高学术质量、建设学术评价平台和发现新增长点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理事长黄长著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总体成就,高度评价了书报资料中心的价值和作用,认为书报资料中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文学术领域的“良师益友”,同时表示了对中心的感谢和祝福。
期刊界代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程郁缀结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发展回顾了书报资料中心发展的50年历程。他说,书报资料中心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对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希望书报资料中心的道路能愈加宽广,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在大会上宣读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中心”的决定》。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中宣部出版局局长张小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徐维凡共同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中心”成立揭牌。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司长高文兵宣读了教育部对书报资料中心成立50周年的贺信。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代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柳斌杰署长向书报资料中心的华诞盛典表示热烈的祝贺。她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新闻出版事业的飞跃发展,高度赞誉了书报资料中心在体现这一历史进步中的价值和成就,即推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和牢牢占据学术资料发展。她结合当前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对书报资料中心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继续发挥“中华学术窗口”、“中外文化交流桥梁”的品牌优势,并不断开拓进取,爆发新的活力;第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机遇,朝着成为文化骨干企业的方向发展;第三,加强体制创新,积极推进市场化、企业化的改制工作,整合相关资产,整合业界资源,积累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一流文化骨干企业的坚实基础,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最早成立于1958年,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的短暂发展历程后,“文革”期间由于中国人民大学被解散而停办。1978年,中心随着中国人民大学恢复办学重获新生。50年来,中心从最初应图书馆检索需要而成立的“图书提要卡片联合编辑组”,到卡片组、剪报公司与新闻系印刷厂三家联合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剪报资料图书卡片社”,直至改革开放复校后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发展成为今日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书报资料中心诞生、成长和产品形式、服务方式的变化,既是中国人民大学服务社会、积极为国际文化交流作贡献的体现,也是几代人不断努力、积极适应国内外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需求,与市场互动的结果。
在适应历史变化的过程中,书报资料中心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巨变:由最初的“剪刀加浆糊”的简单劳动,发展为高科技的电脑录入、摘编、排版、网络传递,乃至即将实现的网络化稿件圈选和编辑系统;由最初几十个人的“手工作坊”,不定期发行图书资料卡片和活页剪报,发展成为国内历史最悠久、拥有148个刊号的规模最庞大的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并具有电子产品、网络出版权;从最初相对单一的报刊检索、资料搜集与整理,发展为集期刊出版、网络电子出版、信息咨询、广告、发行等综合性、跨媒体的现代信息资料出版机构。
(编辑:张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