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劳动科学精英齐聚 共论就业民生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第十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纪实
时间:2012.07.26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年度学术盛典、中国人民大学的标志性学术品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第十届)于2010年6月12至1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具体承办。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就业、民生与可持续发展”,并分为一个主论坛、两个特色论坛与四个分论坛。主论坛邀请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和国际著名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就业、民生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两个特色论坛分别是全球劳动科学院长论坛、国际区域和地区工作与劳工发展论坛。四个分论坛分别是 “人口、就业与劳动力市场”、“民族文化、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经济危机下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
“就业、民生与可持续发展”既是学术界的理论热点问题,又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社会建设却相对要落后。近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党的“十七大”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到了一个突出的地位上。而“就业是民生之本”,2009年6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西安调研时指出“就业是天大的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解决好就业问题,解决好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问题,才能有力的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论坛所提出的诸多观点对学术界和实践界都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海克曼教授强调人力资本的早期投资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经济和社会回报;国际顶尖级管理学家霍夫斯达特教授提出企业应超越财富目标,以更长远的观点、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和谐新世界的构建;德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海尼克教授宣扬“绿色就业”的理念;芬兰坦佩雷大学西皮莱教授呼吁社会投资作为社会保障的政策。英国剑桥大学布朗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弗里曼教授等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劳工世界的矛盾和冲突,劳动科学的地位和作用等也发表了重要观点和看法。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 教授发布了《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双转型的就业能力提升研究》研究报告。报告针对当前“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的“双转型”艰巨任务,提出在中国告别物质资本短缺约束条件之后的今天,要维系经济持续增长与就业扩大,就必须高度关注劳动者就业能力,包括创业能力的提升。报告认为,在教育和培训领域,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所内生的根深蒂固惰性,使得劳动力供给调整速度极其缓慢,结构性失业甚至变得更为突出。报告对软技能的层次划分、形成机理与培养机制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从变化的就业环境与职业管理能力挑战、建立促进员工就业能力提升的激励机制、资格证书、技能水平、工作绩效及收入效应等方面,对在职人员的就业能力进行了研究;从就业能力、实习经历、就业状况及就业能力调查、就业能力认知差异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及就业能力以及技工学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与就业战略等方面对大学生和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的培养和就业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对转业军人、农民工和长期失业人员在内的几类特殊人群的就业能力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该研究报告主题鲜明、问题分析透彻,政策建议可行,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本届论坛的成功举行,有助于提升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国人民大学“十年腾飞”的战略实现。也将大大推进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一个中心,两个举措和三大平台的宏伟目标:通过十年的努力,建成全球中国劳动科学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决策支持中心;施行两个举措——教师与博士生国际发表提升计划,国际劳动科学研究十年合作计划;打造三大平台——数据平台、交流平台和模拟训练平台。努力使劳人学院成为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劳动科学学院。
(编辑:苗育婧)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就业、民生与可持续发展”,并分为一个主论坛、两个特色论坛与四个分论坛。主论坛邀请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和国际著名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就业、民生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两个特色论坛分别是全球劳动科学院长论坛、国际区域和地区工作与劳工发展论坛。四个分论坛分别是 “人口、就业与劳动力市场”、“民族文化、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经济危机下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
“就业、民生与可持续发展”既是学术界的理论热点问题,又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社会建设却相对要落后。近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党的“十七大”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到了一个突出的地位上。而“就业是民生之本”,2009年6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西安调研时指出“就业是天大的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解决好就业问题,解决好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问题,才能有力的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论坛所提出的诸多观点对学术界和实践界都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海克曼教授强调人力资本的早期投资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经济和社会回报;国际顶尖级管理学家霍夫斯达特教授提出企业应超越财富目标,以更长远的观点、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和谐新世界的构建;德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海尼克教授宣扬“绿色就业”的理念;芬兰坦佩雷大学西皮莱教授呼吁社会投资作为社会保障的政策。英国剑桥大学布朗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弗里曼教授等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劳工世界的矛盾和冲突,劳动科学的地位和作用等也发表了重要观点和看法。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 教授发布了《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双转型的就业能力提升研究》研究报告。报告针对当前“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的“双转型”艰巨任务,提出在中国告别物质资本短缺约束条件之后的今天,要维系经济持续增长与就业扩大,就必须高度关注劳动者就业能力,包括创业能力的提升。报告认为,在教育和培训领域,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所内生的根深蒂固惰性,使得劳动力供给调整速度极其缓慢,结构性失业甚至变得更为突出。报告对软技能的层次划分、形成机理与培养机制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从变化的就业环境与职业管理能力挑战、建立促进员工就业能力提升的激励机制、资格证书、技能水平、工作绩效及收入效应等方面,对在职人员的就业能力进行了研究;从就业能力、实习经历、就业状况及就业能力调查、就业能力认知差异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及就业能力以及技工学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与就业战略等方面对大学生和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的培养和就业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对转业军人、农民工和长期失业人员在内的几类特殊人群的就业能力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该研究报告主题鲜明、问题分析透彻,政策建议可行,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本届论坛的成功举行,有助于提升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国人民大学“十年腾飞”的战略实现。也将大大推进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一个中心,两个举措和三大平台的宏伟目标:通过十年的努力,建成全球中国劳动科学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决策支持中心;施行两个举措——教师与博士生国际发表提升计划,国际劳动科学研究十年合作计划;打造三大平台——数据平台、交流平台和模拟训练平台。努力使劳人学院成为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劳动科学学院。
(编辑:苗育婧)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