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在人民大学召开
来源:新闻学院
时间:2016.01.24

12月20日上午,2015年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郭庆光,科研处副处长沃晓静,课题组顾问团、课题负责人及相关成员共40余位到会,集思广益,为该课题的具体操作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

百年中新史开题会新闻稿-162副本

郭庆光执行院长首先致辞,他对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了感谢。郭庆光执行院长肯定了新闻史料整理对整个新闻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基础的新闻史料整理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工作。过去的100年是传媒业从产生到迅猛发展的100年,从早期的报刊,到广播电视再到如今的网络新媒体的产生,有许多珍贵的史料值得深入研究和整理借鉴,该重大课题为以后的新闻史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保障,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会为该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最大限度地支持。

百年中新史开题会新闻稿-380副本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荣誉一级教授、课题总顾问方汉奇教授提出,历来的史家都是把资料搜集整理放在第一位的。新闻史料的整理对以后几代新闻史教研工作都将大有裨益。这次用数据库的形式对1912年以来的百年新闻史料进行汇编整理,意义重大。同时,他还对该课题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希望做出国际水平,并且做成中国新闻史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百年中新史开题会新闻稿-555副本

随后,课题负责人、新闻学院王润泽教授对课题基本情况作了总体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师刘涛针对数据库的应用界面,向在座各位专家学者作了详细介绍。

对于该重大课题的具体操作,各位与会专家学者提出了宝贵意见。

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玉明提出,作为国家重大课题,必须具有“开创性、基础性、引领性”三个特点。他建议:首先,数据库的内容覆盖应该以媒介为主要对象,同时包括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通讯社。其次,要关注百年新闻史中外国人在华的新闻活动,不论是出于文化交流的目的还是商业目的。这一点上许多院校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可以借鉴。再次,要正确对待国民党时期和日本在华的新闻活动,不要一味地排斥否定它们的存在。最后,赵玉明教授提出,要充分利用档案资料,对于大陆的档案开放问题,要大声呼吁。对于人大新闻学院已经得到的宝贵史料,要精心保管。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相关部门的联系,主动把我们的研究成果 “推”出去,以便获得更多的外界支援。

中国新闻史学会顾问、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吴廷俊认为,鉴于该课题涉及的工作量非常庞大,因此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整理”上,其次才是“研究”。这样做才具有更大的实际操作可能性。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倪延年同表示赞同意吴廷俊教授以“整理”为基点的建议,他同时指出要用历史的眼光指导具体的操作。其次,该课题的范围要有一个清晰的边界,并保有开放的态势。对于数据库的建设,倪延年教授提出了“实用、便利、准确、美观”的八字方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彬提出,该课题应该本着人民为主体的方向,除了必须要收录的重要报刊,广播电视和文献资料之外,还应该有千百万新闻人的相关材料,尤其是他们的书信和笔记。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对课题的具体操作层面提出了更细化的问题:第一,1912年作为时间分割点是否完全合适?第二,对于广电中的音频、视频史料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出来最好?第三,该课题更加偏重于史料的整理,那么研究的工作应该怎样去安排?第四,怎样利用现在的传播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库的可用性?

百年中新史开题会新闻稿-1475副本

当天下午,相关子课题负责人对该课题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进一步明确了该课题的基本任务,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提供了实质性的参考建议。

百年中新史开题会新闻稿-1596副本

编辑:浩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