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青年与残疾人事业”论坛 暨第八届曾宪梓助残奖颁奖仪式举行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
时间:2015.07.06

6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残障与发展论坛(2015):青年与残疾人事业论坛暨第八届曾宪梓助残奖颁奖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郑功成为论坛讲话并为获奖同学颁奖。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杜鹏教授主持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孙树菡教授主持第二阶段的论坛,杨立雄教授宣读获奖名单并做会议总结。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中国残联、中国慈善联合会和10多家残疾人社会服务组织的负责人约60多人参加了论坛活动。

吴付来副书记在讲话中首先对获奖同学表示祝贺,他指出,青年是社会力量中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开拓精神的群体,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事业的希望也在于青年。满腔热情地关心残疾人,帮助残疾人,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吴付来副书记在讲话中对青年人提出几点希望:一是希望青年人在从事残疾人事业时,秉承优良传统,弘扬人道主义,将上一辈人的理想信念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成现实;二是希望青年学者做到知行合一,多接地气,切实了解残疾人真实所想、所需,推动残疾人理论研究创新;三是希望残疾人社会组织给青年人提供合适的平台,让青年与组织一同成长,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四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大学子和年轻学者践行人道主义理念和人大“人民、人本、人文”价值观,投身于残疾人事业,为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郑功成教授在讲话中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包括残疾人事业在内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未来。我们的社会特别需要正能量,特别需要少些利已之心、多担公益责任,共同营造公益的社会氛围。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在曾宪梓先生的支持下,不仅推动着全国残疾人事业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发展,亦在努力推动在校大学生关注、研究和参与残疾人事业,迄今八年来,多达50多篇研究残疾人事业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作者和涌现出来的逾百位志愿助残优秀学生,以及身残志坚的优秀学生,代表了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他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关注残疾人事业,关注社会公益,以人道主义情怀和阳光向上的追求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来自劳动人事学院、法学院、社会人口学院、统计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学院的28位同学获得了本届曾宪梓助残奖。在获奖同学中,社会人口学院鲍雨博士和劳动人事学院陈诚诚博士获得一等奖,鲍雨的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为1976年地震中脊髓损伤的下肢瘫痪者,从残障者的日常经验入手挖掘他们的主体性经验;陈诚诚以护理保险为研究方向,利用在韩国多年学习与德国访学的积累,完成了以中国、韩国和德国护理保险制度为主题的博士论文;金慧菊等10人以自己的硕士论文或高质量的期刊论文获得研究类二等奖。在志愿助残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志愿服务小组和经济学院的特木钦获得一等奖,前者由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的博士、硕士为主要成员,连续八年来一届一届传递着正能量,承担了大量的志愿服务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特木钦同学则带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完成各项志愿服务100余次,帮扶空巢老人30多位,是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候选人。李静等五名同学获得志愿助残二等奖。在身残志坚方面,统计学院晏振博士获得一等奖。据统计,自2007年曾宪梓先生在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助残研究基金以来,共奖励为残疾人事业做出贡献的优秀学生193人(项),其中包括以研究残疾人事业为主题的博士论文作者13位、硕士论文作者43位,身残志坚的优秀在校学生8位,志愿助残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与集体82个。

在论坛研讨环节,与会嘉宾围绕“青年与残疾人事业”的主题,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体会做了发言,在思维碰撞中从不同角度解读青年与残疾人事业的关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研究室副主任郭春宁回顾了多年从事残疾人工作的体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维权部张东旺处长结合自己从事残疾人事业的经历,认为要做好残疾人工作:一是要有爱心和耐心;二是要加强思考和学习,学习国际上先进理念,这样才能将其与残疾人工作结合,做到切实可行。 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乔庆梅副教授、李莹副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谢琼研究员等作为青年学者代表,亦分别介绍了自己从事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的体会及收获,和与会者分享了研究残疾人事业的经验。15家残疾人社会服务组织的代表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自机构的业务重点,分享了从事残疾人服务的体会,一致强调青年人对残疾人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青年人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现年72岁的西城人工耳蜗培训学校校长崔玮兰结合自己50多年为残疾人服务的人生经历,发表了“青年·筑梦”的演讲。80后的东城区阳光路儿童潜能发展中心杨坤主任则是一位创业成功后投身残疾人事业的年轻人,她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是内心非常快乐;90后的朝阳区望京李楠社会工作事务所的梁德利和张奥,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为残疾人服务的工作;脆骨病患者孙月,分享了自己如何在老师和同学关爱下完成本科学业,后辞职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目前她正在建设“瓷娃娃”真人图书馆,希望更多的青年人能从中了解生命存在不同的可能,唤起更多的青年人关注罕见病。他们的经历感染了与会者。

本届论坛以“青年与残疾人事业”为主题,与会者都是亲身参与残疾人事业的公益人士,尽管从20多岁到70多岁的年龄跨度大,但都以公益为己任,都认同青年人参与包括残疾人事业在内的社会公益将使社会更加美好,充满了时代需要的正能量。

编辑:柳长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