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向社会发布中国发展指数(2013)与中国发展信心调查(2013)结果。指数显示,公共事业和农村建设增长较快,民生领域进步显著,中国大陆民众整体发展信心较强;环境污染成为重大的发展和民生问题,当前大力推进化解产能过剩发展战略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发展指数(RCDI 2013)对2012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以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社会环境四个分指数进行了测算和排序,并形成总指数,显示了各省级行政区的变化趋势和发展的综合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在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四项指数逐年提高,社会发展综合水平逐年提升,与此同时,多年粗放式发展使得环境污染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
自2012年开始的中国发展信心调查是中国发展指数客观测量的补充,其问卷从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社会环境四个维度入手,以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的方式,对中国大陆民众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整体发展信心达79.8分,受访者的健康信心、教育发展信心、生活水平的整体信心、社会环境的整体信心都超过了“及格”的水平。在生活水平信心中,受访者最担心问题的前三位是住房、看病和物价。
在本年度针对反腐、环境改善、节俭倡议和房价调控等民众关心问题的信心调查中,厉行节约的新举措最受欢迎和认可,满意度为77.9分,环境改善信心为68.7,但对于反腐和房价调控普遍信心不高,分别为61.2分和47.9分。
根据研究结果,课题组提出,应坚持社会发展信念,坚定中国发展信心。需要关注的是,城镇化是社会发展趋势,但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以城镇化的名义进行新一轮的“圈地运动”;生活成本的攀升抵消经济增长的成果,居住成本的提高降低城市的竞争力。在国家经济政策中,需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降低居民生活成本双管齐下的惠民政策,让经济增长真正推动社会发展;在弱化政府经济职能的同时,需要加强政府的经济监管职能,培育良性的经济发展土壤。
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主任、统计学院教授袁卫,中心副主任、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中心副主任、统计学院教授彭非,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经济学院教授刘元春等课题组成员在发布会上接受了媒体联合采访。
针对“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信心水平有所背离”的提问,彭非教授指出,这印证了2012年度的调查结果:“大城市的发展信心不如小城市”。“发展指数东高西低,发展信心西高东低”体现了处于发展不同阶段的民众对于未来发展的不同期望,与民众的内心感受相吻合,这一发现对经济政策有参考作用,也体现了民心民意对政策推行的可能态度。
在4个分指数的15项指标中,“每万人平均病床数”是增长最快的指标之一,但“关于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数据调查与民众感受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对此,刘元春教授等分析,虽然国家全方位的发展使民众更多地受惠于发展成果,但民众对发展仍有更大的期待,这也反映出我国社会基础设施供给区域总量不足、公共服务不均等化等问题。
“中国发展指数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中国发展有哪些建议?”袁卫教授表示,中国发展指数对各地区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北京、广东等省市曾专门针对指数与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交流,并获得了相应的发展建议。同时,关于社会环境指数的发布、关于新型城镇化问题的分析、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等都具有现实意义。课题组指出,在京津沪三个特大都市区域外,浙江省总指数得分多年排在其它地区首位,其发展模式值得研究。
中国发展指数(RCDI)是中国人民大学三大发布之一,自2007年起每年定期发布,其研究由跨院系科研机构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承担,并获得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支持,课题组历年推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发展报告》。
该指数借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的编制思想,更注重结合中国国情,以求全面测量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状况及差异,避免以片面的经济增长代替社会发展的发展观念。自指数首次发布以来,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作出批示。在今年5月30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座谈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中国发展指数年度报告》“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发展品牌”。
相关链接:
[中国新闻社]调查称国人最担心问题“住房、看病、物价”居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