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北京数汇通环境技术研究院共同举办的“中国城市能效评估研究报告发布会暨中国城市能效碳效数据库开通仪式”在学校明德楼隆重召开。
牛维麟常务副书记致辞并点击开通了中国环境经济数据库和中国城市能效碳效数据库。
他指出,中国城市能效碳效数据库涵盖了国家、省和地级市层次1990年至2010年能效碳效相关数据,以及据此开发的能效碳效标杆等重要参数等。数据库的发布,标志着中国第一个集教学科研、数据服务、咨询评估为一体的城市层次能效碳效数据库正式投入使用。《中国城市能效评估研究报告》提出了中国城市能效标杆制定方法,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中国地级城市能效标杆体系。他强调,本次发布是中国人民大学又一次以全国范围统计数据为基础、以发挥跨学科交叉研究为背景、以面向全社会为方向的社会发展情况“大报告”、“大发布”。上述成果的发布将对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环境政策与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教授、统计学院院长赵彦云教授作为发布成果的主要牵头负责人,先后做主题报告,具体介绍了相关成果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研究报告在全面整理和系统评估中国城市能效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学等方法,提出城市能效评估的一般模式,开发了中国城市能效评估标杆体系。为提高标杆体系的针对性,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差分析等方法,按照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因素将城市分成12类。对单位GDP能耗、人均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市辖区人均生活电耗等(本报告提供了5个能耗指标)分布检验的结果显示,中国城市能效数据满足对数正态性假定。通过计算城市能效分布函数的参数,按照均值(m)±0.5个标准差(s)的临界点设定,将城市能效分为“先进”、“中等”和“落后”三档,得到了城市总体、分类别的城市能效标杆体系。研究报告由四个章节和附录构成。其中,第一章侧重于城市能效评估方法论,阐述了城市能效评估模式,第二章是中国城市能源效率相关信息的评估,第三章是在城市分类基础上的城市能效标杆的计算,第四章介绍了城市能效评估的结果,列出了城市能效评估的名单,并选择北京、日照、大同、攀枝花等城市作为案例进行能效对标。最后,附录介绍了本研究的基础数据库及其应用价值。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原所长周凤起、环保部科技司气候变化处处长裴晓菲、国家节能服务中心综合业务处处长桂华、环保部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涛、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姜克隽、中欧清洁能源中心主任史丹、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北京办事处能源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刘鹏、党委副书记吴健等领导和专家也出席了发布会。发布会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教授主持。
与会专家对研究报告和数据库建设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此项研究具有紧迫性,对完善节能考核体系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第一,作为中国首个地级城市的能效碳效评估数据库,开创了国内面向应用的城市能效碳效数据库的先河。所建数据库涵盖了1990至2010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和283个地级市的自然资源状况数据、社会经济数据、能源消费数据,以及能效碳效评估重要参数,数据权威、及时、全面。第二,报告所提出的中国城市能效标杆制定方法,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中国地级城市能效标杆体系。对其他部门、行业,如工业分行业、建筑部门等的能效评价工作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第三,报告中所体现的基于中国城市层次标杆管理的思想,在标杆的应用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基于标杆思想的边际节能减碳战略思路,对最佳实践的跟踪学习、促进城市节能技术和管理等先进经验的扩散具有工具性和指导性意义,同时也是制定城市节能减碳战略的重要方法和工具。专家们建议应积极寻求与相关赞助单位的合作,将中国城市能效评估报告的发布制度化,形成一年一度的发布模式。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中国城市能效碳效数据库的数据,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为提供优质、可靠、附加值高的数据服务奠定基础。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新浪财经等新闻媒体的记者到会进行了采访。
媒体链接:[新华网]“中国城市能效碳效数据库”开通
(编辑:吴琰坤 周庆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