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2013年气候传播国际会议中文专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行,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专家委员会同时成立。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原新华社副社长、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名誉院长马胜荣,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国家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等出席会议。
陈雨露校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是国内第一家气候传播研究机构,自成立以来为中国气候传播走向世界,提高公众低碳意识,推动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共建美丽中国与美好世界发挥了积极作用。
陈雨露校长强调,气候传播是一门大学科,此次成立的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专家委员会汇集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专家,将为项目中心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和气候传播的相关议题提供可靠的专业支持,同时更好地发挥综合优势。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充分展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享气候传播的典型案例,总结气候传播的经验教训,为提升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参与意识,推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与做好气候传播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杜祥琬院士从对于气候变化本身的认知、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气候变化的后果三个方面提出了关于气候变化研究与传播的认知,阐述了国家层面和国际层面应对气候变化应当采取的策略。他表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传播,将会加深人类共同面对气候问题的认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共同行动,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国际话语权,力行国际责任,推动新型国际秩序的建立。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表示,气候变化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国家发展、民族发展乃至人类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气候传播就是要借助传播的手段,运用有效的传播策略和方法来促进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并最终体现在引导其自身投入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上。本次气候传播国际会议广泛收集国际学者及各界人士在气候传播领域的研究成果,希望以此加强联系沟通,整合资源,使中国的气候传播逐渐壮大队伍,扩大成果,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在项目中心成立仪式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专家顾问委员会主任陈雨露分别为专家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仪式开始之前,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专家委员会举行了第一次会议,聘任专家委员会委员。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国家水利部科技委委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中国水利工程院院士王浩。专家委员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洪大用,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浩明,国家林业局气候变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李怒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研究所研究员林而达,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桢,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研究所所长、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竞争力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赵彦云等12人。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成立于2010年4月,一方面对外搭建国际化传播平台,跟踪联合国气候大会,研究各国政府、媒体、非政府组织等气候变化利益相关方的传播行为及效果,配合与协助中国政府、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实现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多边对话和有效传播;另一方面在国内举办了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的活动,实施了多项全国性的公众气候变化和低碳认知状况调查并发布相关调研报告,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在公众和社会组织的传播、普及、培训等。
本次气候传播国际会议由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环境学院、新闻学院、统计学院联合主办,乐施会协办。此次会议是世界气候传播领域首届大规模的专门性会议,分为中文和英文国际两个专场。中文专场包括不同视角下的气候变化与传播、气候传播多元传播者角色分析、公众气候变化认知研究、媒体气候变化报道分析等议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主持开幕式,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倪宁、统计学院院长赵彦云主持主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