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人大主办农村贫困与社会发展论坛 研究新时期反贫困任务
来源:劳动人事学院
时间:2013.04.22

4月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与华北电力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农村贫困与社会发展论坛(2013)”在华北电力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台湾中正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40多所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民政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残联等单位与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代表100多人出席了本次论坛。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吴志功致欢迎词,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为论坛致辞并发表演讲,在开幕式及全体会议上发表演讲的还有中国残联、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负责人和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副校长David Malloy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杨勇平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与全体大会。

郑功成教授在开幕式上介绍了举行本次论坛的背景,指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最大成就莫过于城乡居民的生活持续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共同贫穷的时代被送进了历史,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摆脱了生存危机,进而步入小康生活,这不仅是中国的巨大发展成就,也是对世界反贫困的卓越贡献。不过,经济增长虽然能够减缓贫困,却不会消灭贫困,更不可能自动地建设好一个公正社会,中国的贫困问题特别是农村贫困问题依然较为深刻,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而导致新时期贫困问题的原因更为复杂,它不再是一个传统的经济发展不足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发展与制度安排问题,因此,新时期的反贫困任务依然繁重,并且需要新思维、新举措。

21

本次论坛围绕“中国农村贫困与社会发展”主题,在举行全体大会后,分设“农村贫困理论与实践”、“农村贫困与社会保障”、“农村贫困综合论坛”、“农村贫困与弱势群体”、“农村贫困与能源、环境”、“农村贫困与劳动力转移”六个分论坛,武汉大学教授刘穷志、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王德文、台湾中正大学教授吕建德、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邱小丹等来自国内外高校与相关组织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发表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刘喜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雄、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伟等主持了各分论坛。

在厚达500多页的会议论文集中,汇集了本次论坛的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到了贫困的多维测度、动态扶贫开发、地区差异比较、就业福利重构、低保制度误差、农村贫困陷阱、贫困指标体系、福利意识转型、儿童贫困与老年人贫困、农村能源贫困、生态移民、扶贫减灾、城乡一体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健康贫困及农村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是对理论学术界专题研究农村贫困与社会发展问题最新进展的一次检阅。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减少贫困人口、减轻贫困程度依然是国家发展进程中必须努力完成的一项繁重任务,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公正社会应当追求的重要目标,而化解农村贫困仍然是我国反贫困的主攻方向,它不仅需要继续加大公共并尽可能带动社会资源与市场资源投入,还需要重塑相关制度安排、创新扶贫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公共服务,并确立长远的发展目标与理性的行动方案。与会专家学者指出,针对新时期的贫困问题特别是农村贫困,必须摒弃单纯以收入水平作为衡量贫困标准的传统,代之以多维护视角和综合性的民生质量指标,而切断农村居民因灾、因病致贫、返贫的链条特别重要。与会专家学者还就完善现行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制度、创新贫困问题研究方法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在本次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雄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中国农村贫困线研究》作为论坛交流材料,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

本届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每年举办的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之一。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