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传播工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纸、电视、杂志和广播,互联网成为各类新兴媒体的载体,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愈发宽广的平台,用以实现跨媒体的内容采集、内容制作和内容表现。基于对传媒业未来发展走向的判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将跨媒体教学实验纳入本科生教学改革之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传统授课模式改为实验课,并由教师、助教和高年级同学分别进行指导,循序渐进开展跨媒体教学,鼓励同学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尝试跨媒体实践业务,培养学生的跨媒体思维和动手能力。目前,跨媒体教学实验正在新闻学院本科生各个年级蓬勃展开。
时代需要跨媒体的新闻人
近年来,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日渐崛起,信息的技术鸿沟逐渐被拉平,信息社会的愿景得以步步实现。社交媒体的拓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状态,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速度生产信息。跨媒体的工作方式和多媒体的内容组织,要求新闻从业者树立跨媒体的理念和思维,学习并熟练掌握跨媒体知识、技能。
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媒业态的演进,也投射到新闻教育界。全球范围的新闻教育,呈现出新闻业务比重下降、市场方向课程比重加大的趋势,媒介融合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教材和专著中。跨媒体的内涵不仅仅停留在多种媒体的简单组合,媒介融合的思想逐渐渗透到新闻教育的课程中。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媒体的产业化和规模扩大,也为跨媒体的媒体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得到市场经济力量的大力推动。
跨媒体实验是教改的重要环节
在新闻学院原有的课程设计与安排中,不同媒体形态的课程独立存在。同学在一门课程学习结束后,往往难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动手能力。有鉴于此,新闻学院在本科生教学改革中,加入了跨媒体实验课程,并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跨媒体的理念。
2008年,新闻学院首次开设跨媒体实验课程,建立了《新闻周报》跨媒体创新实验平台,培养本科生的跨媒体素养。2009年,新闻学院举办首届“接力杯”跨媒体作品大赛,并从09级同学开始,将跨媒体实验改为持续5学期、每学期1学分的课程。2011年,新闻学院又推出“骨干计划”,进一步优化跨媒体实验设计,强化了高年级同学的指导作用。
跨媒体之所以为教改的重要环节,还在于跨媒体的理念已经渗入本科生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之中。在教改之中,本科生的选课规则改为“课程包”制,同学可以自由选择若干课程包完成学分,课程包则由相关的课程组合而成。在现有的课程包中,不少老师已经将不同的媒体形态进行组合,在同一课程包中有不同媒体的课程。同时,同一班级的任课教师在作业层面上进行联动,尽量实现同一作业选题的多媒体形态展现。
在本科生教学之外,新闻学院举办“接力杯”跨媒体作品大赛,并将其作为新闻学院学生作品的传统赛事长期存续。第一届和第二届“接力杯”的获奖作品通过新闻学院网站、接力传媒网站等平台展示和推广。
创新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
在跨媒体教学实验中,最大的创新在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作为一门实验课,跨媒体实验以作品为导向,鼓励同学制作好的跨媒体作品,并通过教师、助教团队的辅导、邀请业界专家讲座、到新闻媒体参观和与业界进行合作等方式,帮助同学完成作品,得到跨媒体理念和实践技能的充分训练。
针对专业技能不足和动手能力较弱的问题,跨媒体实验希望通过制作跨媒体作品的方式,弥补现有教学的不足,推动同学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以作品带技能”,在作品的指导过程中解决技能问题。在跨媒体课程中,同学先后制作了flash、报纸、视频等作品,报纸以《接力新观察》为刊名在校园内发行,视频则在优酷网上呈现。
跨媒体实验引入了指导教师和助教团队,保证整个指导团队的跨媒体能力,以“团队的方式辅导个人”,为同学完成作品提供思路和具体解决方案的辅导。而在开始“骨干计划”之后,参加过跨媒体实验的高年级同学,也将自己的跨媒体经验与低年级同学分享。
除此之外,新闻学院还广泛邀请业界人士到校讲座,先后举办网易总编李甬、财新传媒总编胡舒立、《读库》主编张立宪等多次讲座,帮助同学了解业界动态。“引进来”的同时也能“走出去”,本学期参与“骨干计划”的同学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优酷网、点点网参观。新闻学院还与《读库》合作,为同学创造实习机会。
跨媒体实验将循序渐进开展
回顾已经进行的跨媒体实验,为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在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参加过跨媒体实验的同学,往往能够更为娴熟地掌握不同媒体的实践技能,这说明跨媒体实验正在取得预期的成效。同时,在探索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针对具体出现的问题,综合同学所反映的意见和建议,新闻学院也在随时调整跨媒体实验的课程安排和展开形式。
作为比较新鲜的事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都在探索跨媒体的未来发展方向。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跨媒体教学实验,将会循序渐进开展。目前,新闻教育界对引入跨媒体视角的看法渐趋一致,新闻学院将坚持作品指导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与业界的联系,为培养具备跨媒体理念和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
(编辑 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