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第三届独墅湖人大金融论坛暨浦江金融论坛(2012•秋季)联手独墅湖高教区“湖畔论坛”在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成功召开,来自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人士共同对十八大后的中国经济走向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论坛开幕式由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党委书记兼国际学院常务副院长陈甬军主持。
在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伊志宏首先致辞,她围绕“十八大后的中国经济走向前瞻”这一主题提出了一些经济热点问题,希望各位专家学者通过此次论坛可以激荡思想分享智慧,同时表示人大金融论坛今后将继续为学界、业界和政界搭建交流平台,探讨中国经济发展。她还介绍了独墅湖人大金融论坛的情况,对支持和参加论坛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小玫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苏州工业园区成立18周年以及独墅湖高教区成立10周年,园区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她还介绍了工业园区“金融产业翻番行动计划”的成果,包括和人大苏州校区在人才培养方面深度合作的情况。她希望借助本论坛加强苏沪之间的合作,促进苏州金融业的发展。
在第一单元主题演讲中,来自不同领域的四位嘉宾围绕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精彩发言。此单元由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同申主持。
江苏省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于学军带来主题为“警惕通货膨胀卷土重来”的演讲,他认为明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将面临增长困难和通货膨胀高起的两难局面。他讲述了三点理由,一是外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促使通货膨胀回升;二是银行资产质量堪忧;三是政府融资问题众多。虽然对明年经济持谨慎态度,他还是认为中国经济会保持住百分之七到八的增长率。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辽宁大学校长黄泰岩发表精彩演说,他乐观预测中国经济将在2013、2014年达到高潮,无论从经济周期规律还是日韩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经验来看,中国都将保持住七到八的增长率并有足够空间继续发展。但是他也强调,在参考日韩发展模式上中国需要有所修正,一方面城乡的巨大差异,需要依靠产业发展保障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区域差距的存在要求我们通过极化效应带动中西部的发展。
江苏社会科学院院长刘志彪围绕“中国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战略与对策”展开了论述。他详细分析了1.0版和2.0版的经济全球化本质特点和不同之处,提出全球化战略将由1.0版升级到2.0版,同时阐述了启动2.0版本全球化的主要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以“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变革与政策调整”为题进行了演讲。他针对市场持续性下跌不断背离实体经济的现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辨析,并从理念调整、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变革的内容。
论坛第二单元演讲由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国旺主持,有三位嘉宾围绕政策取向和资本市场进行了发言。
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裘国根和大家分享了“对冲时代的投资战略”,他先从多个角度比较了2001—2005年间与当前的经济和股市变化,认为两个阶段“形不似神似”,因此不应对中国经济和股市前景过度悲观。另外他认为未来A股市场为对冲策略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需要把握住两大类对冲机会——公司和指数之间的对冲以及股票之间的对冲。
江苏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耿正义就金融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根据自己20多年的从业经验,指出银行发展中存在过度服务的问题,商业银行担任了投资银行的职能使得企业融资成本增加,目前出现的“金融脱媒”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使商业银行回归商业银行特点,更加有效管理风险。
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宁解读了资本市场价值扭曲的原因,他表示在证券市场上应由投资者判断什么是有价值的信息,不需要过度区分投资和投机。意识形态太强以及监管过宽干预了证券市场的发展,他呼吁宽松的管理政策,并提出将证监会和交易所分开、改革证券市场的设想。
论坛的最后,由苏州校区党委书记、国际学院常务副院长陈甬军总结。他表示此次论坛既有对宏观经济的描述,又有具体的市场策略,同时也结合了中观层次的资本市场,对于把握明年的经济走势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他对各位与会嘉宾和各界人士表示感谢。
“独墅湖人大金融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管理办公室联合定期举办的高端学术活动。论坛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在金融学科方面的强大优势,汇聚全国经济金融界高层人士专家以及人民大学在长三角地区金融界的杰出校友,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和资本市场发展,助推苏州金融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该论坛已于2010年、2011年连续举办两届,来自政府部门、理论部门、实务部门的领导、学者和金融企业家围绕宏观经济、区域经济、财政金融政策和资本市场中热点问题、重大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被视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顶级论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