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人大校园银装素裹。陈雨露校长邀请15位来自各学院的青年教师代表来到校园咖啡馆座谈,祝贺新春,共话学校发展、青年成长之路。
校长助理、人事处处长郭洪林主持座谈。应邀参加座谈的青年教师代表,既有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获得者,也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还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大多拥有海外研究或者工作经历。
来自经济学院的聂辉华副教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后,他首先发言,介绍了经济学院定期主办小型系列学术研讨会(Seminar)的制度。他认为这种形式能够充分交流、开阔思路,希望学校推广开来,在各个学科建立这样一个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发布的平台,从而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
张芃是物理学系教授,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博士后。他谈到,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科学研究已经进入一个高水平发展时期,理工科人才面临选择与被选择的激烈竞争,人民大学“精干的理工学科”战略为学科发展提供了高起点、高平台,建议进一步加强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人才引进工作。
陈彦斌教授认为,经济学科肩负着研究基础命题、回答时代命题的使命,如何切实提升国际性,提高人大经济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任。作为青年学者,不能仅仅在“重金”与“重压”下做学问,而应充分享受这个过程的幸福感,快乐地做研究才能推出更好的成果。
新闻学院胡百精副教授具体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知识训练”之外,如何加强学生“人格训练”;二是在学科内融合的基础上,如何“打通边界”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三是从“被动国际化”走向“主动国际化”,主动赢得全球化时代的话语权。
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是学校探索提升国际性、开展跨学科研究、培养创新人才的学科建设“特区”,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到研究院任教的汤珂副教授建议,应强调双向国际化,进一步加强翻译工作,将更多中国经济学著作介绍到国外;要进一步加强与重要学术期刊的交流与合作;要为不同学科进一步创造“在一起”的时间,充分交流、交叉合作。
法学院副教授张翔、商学院副教授许年行、历史学院讲师张忠炜、哲学院副教授臧峰宇就加强本科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国际期刊发表质量,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校园生活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商学院讲师王晓芳,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黄盈盈,化学系特聘研究员曹睿、杜文斌,物理系副教授张立源、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刘海清就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跨学科课题合作、化学学科公共平台建设、学术专著国外出版等提出了建议。
陈雨露校长认真倾听、不时记录,并提出四个问题与青年学者们交流、探讨:一是十年之后实现“世界一流”建设目标的中国人民大学如何向世界呈现学科代表作、标志性成果;二是如何营造多元的校园文化,营造热爱学术、享受学术的氛围;三是如何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切实的科学研究评价体系;四是如何融合中国人民大学的传统优势与现代优势,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陈雨露校长表示,当前中国人民大学正向着“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目标扎实迈进,青年学者正值思想力、创造力最强盛的时候,学校十分关心青年学者的发展,努力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培养条件,全力培养助推学校“十年腾飞”的学术中坚和领军人物。
陈雨露校长指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辅相成、相互推动。每一个学科在人民大学的生长、发展,都有其必然性和价值,雄厚的人文社会学科和新兴的理工学科,都需要鼓励和支持。中国人民大学作为“精英教育”高等学府,应该培养更多在国际舞台拥有“未来话语权”的人才。希望青年学者在进一步加强本专业研究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地加强个人在艺术、哲学、历史、文学等精神层面的修养和历练,更好地开展研究和教学工作,成为享誉国内外、广受认同、深有学问的大家,这也是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