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上午召开的2012年科研工作会议指出,2011年是中国人民大学“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学校的科研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同时,2011年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节点,学校科研事业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会议在学校逸夫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召开,校领导陈雨露、冯惠玲出席,各院系负责人、主管科研工作负责人、基地负责人、各院系科研秘书、基地秘书、期刊社及各机关部处负责人参加。
陈雨露校长在会上指出:“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人大精神,是人大科研工作的灵魂所在。科研的关键是出精品,这也是人大学者努力的方向与追求的目标。学校将全力培养助推“十年腾飞”计划的学术中坚和领军人物,鼓励跨学科研究团队,以平台机构促进交叉合作。陈校长强调,人民大学提升国际性任重道远,要追踪国际前沿,积极开展与国际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将继续以质量与创新为导向,构建科学高效的科研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更加注重科研绩效。
会上,冯惠玲副校长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2011年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
第一、科研项目立项和经费又有新的增长。全校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454项,经费22268.74万元,同比增幅为8.01%(截至12月27日)。纵向项目经费首次突破1个亿。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工程)8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5项。
第二、科研成果数量继续增长,咨政效果显著。宋希仁教授等6人的专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2011年,我校在《中国社会科学》以第一作者署名发表学术论文13篇。我校在南京大学人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源期刊上第一署名机构发文数达2294篇,连续7年保持全国高校第一。国际发文总数继续稳步增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要报》采用我校教师成果9篇。
第三、研究平台进一步扩展,重要研究领域布局不断完善。3月,学校与国家统计局共建的政府统计研究院成立。7月,学校与教育部共建的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成立。12月,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度设立的调查类重点项目。
第四、理工科发展成绩喜人,重大项目方面有所突破。物理系鲍威教授获得“973计划”项目“功能关联电子材料及其低能激发与拓扑量子性质的调控研究”;信息学院周晓方教授承担“863计划”重大项目“开放环境下海量web数据提取、集成、分析和管理系统平台与应用”。 理工科论文数量和质量继续提高。学校新成立了理工科建设处,加强理工科建设与管理,推动学校理工科学科的发展。
第五、科研评价制度优化,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学校正式发布新修订的科研考核办法及核心期刊目录。主要思路有三个方面:一是弱化“科研指挥棒”,鼓励教师自主治学。二是淡化“学术GDP”,支持教师从容治学。三是放宽行政性评价,鼓励教师潜心治学。
第六、学术期刊质量提升计划取得初步成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正式出版发行。英文版期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与政治研究》已获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将于2012年正式出版发行。
冯惠玲副校长指出,今年及“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工作将继续坚持“强化学术、深化服务、涵育大作、造就大师”的十六字方针,进一步明确质量和创新导向;努力做好规划、布局工作,在若干领域占领学术高地,凝聚学术队伍,形成学术优势。主要措施有四个方面:一是全面改进科研评价,明确质量导向;二是加强科研规划与布局,聚队伍、出特色、占高地:三是加强对研究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服务;四是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保证经费效益。
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财政金融学院张成思教授、国学院梁涛教授先后做了科研工作经验交流发言。
(编辑 燕燕 元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