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蔡荣生:营造健康和谐的创业环境需多方努力
时间:2008.04.21
学者论点
●需要改变创业观念的不仅仅是毕业生和高校,还应该包括社会公众。
●推行创业教育,应改变学生从学业到就业这种单一的成才模式,营造一个开放宽松、彰显个性的育人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世界范围内的潮流。积极鼓励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创业,于国、于民、于己都十分有益。然而,近年来由毕业生和在校学生组建的经营实体或公司,虽不乏成功的典范,但更多的是倒闭或步履维艰。
我国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和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无数等待开发的领域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很多机会。问题是,如何提高毕业生创业意愿,如何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创业者的素质固然非常重要,良好的创业环境也不可或缺。尤其是“有业不创”或“创业不成”的情况,更值得我们从政府和社会所提供的创业环境去深究。环境是一种竞争力,也是一种生命力。正如某著名经济学家所言:“环境胜于种子。”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对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意愿和成功率十分重要。
政府应当好“引路人”角色
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时代,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创业容易成功,而在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是知识密集型创业,它无论对创业者的素质,还是对政府部门所提供的创业环境,要求都要高得多,已不仅仅是靠胆量、勤劳和知识就可以轻易取得成功。对一些涉世不深的毕业生来说,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创业成功谈何容易,政府政策的扶持和保驾护航对他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央先后颁发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文件,不少地方政府都出台了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应该说对毕业生有不小的吸引力。对中国人民大学2007届毕业生择业意向的调查显示,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已占到5.1%。但真正付诸创业行动的毕业生仍然不多,可见现行政策或创业环境仍很难让毕业生动心,还需要进一步创造和完善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我们在资金支持、政府政策、创业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等方面,与国外仍有不小差距,政府激励政策现阶段仍需进一步做细、做实。
营造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
有调查显示,2004年的广东高校毕业生有13.028万人,选择自主创业的只有一两位同学;同年北京市高校毕业生中也只有一名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这条路。多年来,不论政府怎样鼓励,毕业生创业为何始终难成气候?有人认为是政府政策不到位,也有人认为是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使然,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是笔者要强调的是,不能忽视文化氛围对创业行为的直接影响和重要作用。
目前社会上的从业文化厚实,而创业文化极为薄弱,很多人对毕业生创业心存偏见,认为高校毕业生应该把从业作为首选,而对创业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创业是竞争不过别人的、无能的行为。
需要改变创业观念的不仅仅是毕业生和高校本身,更应该包括社会公众。我们迫切呼唤一种宽容、理解、和谐的创业文化,否则创业难以健康发展,更难成气候。健康的创业文化,应该以关心和爱护鼓励创业,宽容失败,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也不能完全以赚钱多少作为衡量创业成功与否的标尺。
建立更开放的教育管理机制
不论创业还是就业问题,都是一把无法回避的“双刃剑”。它既是持续健康发展的挑战,又是持续健康发展的难得机遇。高校应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甚至有必要适当调整和改革自身的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近年来高校对创业和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但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还存在管得过多、放得不够,重共性有余、讲个性不足的问题,这无疑不利于创业人才培养。我国高校要推行创业教育,应改变学生从学业到就业这种单一的成才模式,营造一个开放宽松、彰显个性的育人环境。譬如,在学制和学籍上可借鉴国外宽进严出的或国内自学考试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更加灵活的管理机制,并赋予就业指导部门应有的创业指导职能。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学业的不同阶段和其他方面的情况作出决定,既可以完成学业再创业,也可以忙过了事业再回来续学业,甚至可以边忙学业边搞创业。总之,学校的教育管理应该在严把教学质量关的基础上,更加开放,更加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选择,这样才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才和发展。
舆论引导不能拔苗助长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创业,重在克服传统教育培养的学生存在依附性人格的弊端,使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独立生存发展的本领。创业需要有一个过程,现阶段不宜将毕业生创业相关指标与高校办学质量直接挂钩,把高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与就业市场完全对接的做法是错误的。谈起毕业生创业,人们无不称道美国。但从美国情况来看,也只是部分高校的部分院系,如商学院和工程学院等,做得比较成功。
如果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非正常的创业“成功”现象普遍推广和大肆渲染,那将是十分危险的。许多人认为毕业生创业的价值在于“企业家速成”,即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离校后就能创办公司,成为大大小小的比尔•盖茨式的创业家。这种功利性的理解无疑是狭隘的,是在用拔苗助长的方式造就所谓的创业者。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应该将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其根本目的是要培养一大批创业型人才,用创业的活力带动就业倍增规模效应,这是高校的本真所在。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链接: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6/7137861.html
●需要改变创业观念的不仅仅是毕业生和高校,还应该包括社会公众。
●推行创业教育,应改变学生从学业到就业这种单一的成才模式,营造一个开放宽松、彰显个性的育人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世界范围内的潮流。积极鼓励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创业,于国、于民、于己都十分有益。然而,近年来由毕业生和在校学生组建的经营实体或公司,虽不乏成功的典范,但更多的是倒闭或步履维艰。
我国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和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无数等待开发的领域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很多机会。问题是,如何提高毕业生创业意愿,如何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创业者的素质固然非常重要,良好的创业环境也不可或缺。尤其是“有业不创”或“创业不成”的情况,更值得我们从政府和社会所提供的创业环境去深究。环境是一种竞争力,也是一种生命力。正如某著名经济学家所言:“环境胜于种子。”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对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意愿和成功率十分重要。
政府应当好“引路人”角色
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时代,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创业容易成功,而在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是知识密集型创业,它无论对创业者的素质,还是对政府部门所提供的创业环境,要求都要高得多,已不仅仅是靠胆量、勤劳和知识就可以轻易取得成功。对一些涉世不深的毕业生来说,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创业成功谈何容易,政府政策的扶持和保驾护航对他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央先后颁发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文件,不少地方政府都出台了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应该说对毕业生有不小的吸引力。对中国人民大学2007届毕业生择业意向的调查显示,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已占到5.1%。但真正付诸创业行动的毕业生仍然不多,可见现行政策或创业环境仍很难让毕业生动心,还需要进一步创造和完善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我们在资金支持、政府政策、创业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等方面,与国外仍有不小差距,政府激励政策现阶段仍需进一步做细、做实。
营造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
有调查显示,2004年的广东高校毕业生有13.028万人,选择自主创业的只有一两位同学;同年北京市高校毕业生中也只有一名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这条路。多年来,不论政府怎样鼓励,毕业生创业为何始终难成气候?有人认为是政府政策不到位,也有人认为是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使然,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是笔者要强调的是,不能忽视文化氛围对创业行为的直接影响和重要作用。
目前社会上的从业文化厚实,而创业文化极为薄弱,很多人对毕业生创业心存偏见,认为高校毕业生应该把从业作为首选,而对创业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创业是竞争不过别人的、无能的行为。
需要改变创业观念的不仅仅是毕业生和高校本身,更应该包括社会公众。我们迫切呼唤一种宽容、理解、和谐的创业文化,否则创业难以健康发展,更难成气候。健康的创业文化,应该以关心和爱护鼓励创业,宽容失败,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也不能完全以赚钱多少作为衡量创业成功与否的标尺。
建立更开放的教育管理机制
不论创业还是就业问题,都是一把无法回避的“双刃剑”。它既是持续健康发展的挑战,又是持续健康发展的难得机遇。高校应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甚至有必要适当调整和改革自身的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近年来高校对创业和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但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还存在管得过多、放得不够,重共性有余、讲个性不足的问题,这无疑不利于创业人才培养。我国高校要推行创业教育,应改变学生从学业到就业这种单一的成才模式,营造一个开放宽松、彰显个性的育人环境。譬如,在学制和学籍上可借鉴国外宽进严出的或国内自学考试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更加灵活的管理机制,并赋予就业指导部门应有的创业指导职能。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学业的不同阶段和其他方面的情况作出决定,既可以完成学业再创业,也可以忙过了事业再回来续学业,甚至可以边忙学业边搞创业。总之,学校的教育管理应该在严把教学质量关的基础上,更加开放,更加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选择,这样才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才和发展。
舆论引导不能拔苗助长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创业,重在克服传统教育培养的学生存在依附性人格的弊端,使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独立生存发展的本领。创业需要有一个过程,现阶段不宜将毕业生创业相关指标与高校办学质量直接挂钩,把高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与就业市场完全对接的做法是错误的。谈起毕业生创业,人们无不称道美国。但从美国情况来看,也只是部分高校的部分院系,如商学院和工程学院等,做得比较成功。
如果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非正常的创业“成功”现象普遍推广和大肆渲染,那将是十分危险的。许多人认为毕业生创业的价值在于“企业家速成”,即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离校后就能创办公司,成为大大小小的比尔•盖茨式的创业家。这种功利性的理解无疑是狭隘的,是在用拔苗助长的方式造就所谓的创业者。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应该将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其根本目的是要培养一大批创业型人才,用创业的活力带动就业倍增规模效应,这是高校的本真所在。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链接: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6/7137861.html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