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启动了以创办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目标的“985工程”。十年过去了,985工程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今天《热点聚焦》环节中,我们采访了国内各知名大学校长,深入探讨这一话题,期待您的关注。
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985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建立高等学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牢牢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资源,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发挥优势,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
瞿振元(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我想首先第一个我们的目标怎么定?有没有一个雄心壮志建设世界上立得起来的高水平大学?我们‘985工程’首先确立了这个目标。这表明了我们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但是我们有这样的雄心壮志。第二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的路径怎么选择?全面铺开平均的办法能不能做?我想我们这样的一个国力条件下,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在重点的地方去突破,重点的投资,重点的建设,缩小跟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带动起其它学校一起成长。我想我们选择了这条路径,应该说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路径。正因为这样,目标正确远大。路径正确可行。因此使得我们十年来,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这种背景下面,我们水平不断地提高。应该说十年来我们高等教育是做了大事、实事、好事,满足了人民对高等教育的一种需求。同时积累了如何提高学科水平、提高学校的水平、提高学校的管理能力的一系列经验,从而为我们今后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提供了重要经验”。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谈到这个‘985工程’建设,我们这些在高等教育第一线工作的这些同志都会心潮澎湃,都认为国家‘211工程’建设、‘985工程’建设,尤其是‘985工程’建设,对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著名大学的整体的实力水平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科研水平的提升,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在国家一方面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另一方面,努力攀登世界一流的这样一个水准,这两者并行不悖。我觉得是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部署,十年来我认为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大学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战略方针,这样的战略指导思想它是正确的”。
“985工程”坚持以国家目标为导向,瞄准了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家重大需求,增进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解决了一批国家建设的重大问题。同时通过“985工程”的建设,我国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迈上了新的台阶。
北京理工大学1940年创办于抗日烽火中的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大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理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是“985工程”一期重点建设高校。
胡海岩(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北京理工大学是在2000年通过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第十所进入‘985工程’建设的高校。通过‘985’一期和二期的建设,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学术队伍建设,以及条件保障能力等等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短短的十年内,我国的一大批高水平大学大大缩短了与国际著名大学的差距。
中国人民大学1937年创办于延安,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和建设,今天的中国人民大学已成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985工程”一期重点建设高校,985期间,人民大学的校园建设和基础建设完成的建筑面积远远超过前五十年的总和的两倍,学校的教学科研的硬件设施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善。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我们用学生的话来讲,学生难以见到老师,学生难以找到一家很好的自习室,学生难以找到一台电脑,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人民大学每一位教授都有一间工作室,每两位副教授有一间工作室,这样以来学校教学科研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在国际上比我们也绝不是落后的,甚至可以讲,人民大学一部分的硬件设施已经达到了世界的一流水准。所以这些反过来,对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起了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
今天的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形成了“大楼、大师、大气”兼备的校园氛围,“985工程”的实施对学校“大楼、大师、大气”校园氛围的形成举足轻重。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我们强调‘大气’,‘大气’我们当然指的浩然的正气。‘有容乃大’这样的博大的胸怀。那么学校在学风、教风方面也起了明显的进展。而这些精神性的东西,跟刚才物质性的建设,它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所以我们‘大师、大楼、大气’,这样的理念是在‘985工程’建设当中来得到实现的。没有‘985工程’,我认为我们这样理念,这样的想法可能会更多地停留在口头上,更多地停留在纸上。但是我们现在应当在实现它,我们在‘985工程’建设当中,日益的把它彰显出来”。
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的农科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目前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农科院校的排头兵。中国农业大学是“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高校。
瞿振元(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我们(中国农业大学)确定为‘985’重要建设的学校,我觉得这也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把农业、农业科技、农业高等教育作为重大问题对待的这样一种观念。因为要解决‘三农’问题。科教兴农还是根本的途径,而农业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中间呢,农业科技的发展对国家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此,把农业高等学校列入‘985’重点建设学校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农业大学在“985工程”建设中,通过高端人才的引培养和扩大对外交流,努力与国际先进的科研水平接轨。 “实施‘985’二期建设以来,我们学校里头应该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一是我们的研究基地、条件装备大大改善。今天我们可以说,我们先进装备与国际上装备的水平相差无几,是比较接近的。第二呢,我们引进和培养了一支科学研究的队伍,我想我们通过‘985工程’,创造了这样一些条件,就能够使得有的科技人才发挥比较大的作用。他们有了舞台,有了平台,就可以做跟世界先进水平相接近的这种科学研究的工作,拿出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的成果,这方面的成果已经显示出来。通过‘985工程’,引进的人才,培养的人才,同时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跟国际水平之间的,跟国际上学术交流的这种之间的对接,直接的吸取外国的先进经验、直接的引进人才、直接跟他们一起搞科学研究,虽然一开始我们也许水平低一点儿,但是通过这样一种交流,就能够逐步地走到跟世界同等的水平上面来,并且努力地有所创新”。
中国农业大学在“985工程”建设中,科学研究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质量也明显提高。
瞿振元(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所以(通过)‘985工程’条件装备改善了,人才队伍壮大了,同时扩大了对外开放。使得整个的学科、学术水平就提高起来。‘985工程’所创造的物质条件、人力资源条件,都使得我们人才培养、提高办学质量有了现实的可能”。
“985工程”十年,硕果累累、成就斐然。“985工程”使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高校的整体水平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高校要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任重而道远。
胡海岩(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我们的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到2040年,也就是说我们建校一百周年的时候,要创建一所具有延安精神的,具有国防科技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首先的难度就是说,这个要能够招聘到最优秀的教师,同时我们的大学制度的创新必须要跟上,营造一个很好的学术研究的氛围和育人的氛围”。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我们得出了一个基本上的观念,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历史进程,它跟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基本保持一致,因为这个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精神文明、离不开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这些都跟人民大学的学科密切相关,我们应当与时共进,不应当在它的后面。所以,我们的规划就是前二十年,国家是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同样抓住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叫做十年基础,十年提升”。
瞿振元(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建设世界一流的农业大学,培养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是我们确定的坚定不移的目标,但是这是一个过程。这种过程在不同的学科,也会有不同的时间表,但是总的来说,我们更注重一种创新、创造实践的过程,我们想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五年,能够不断地跃上新的台阶,首先在一些重点学科上能够有所突破,逐渐带领整个大学迈入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行列”。
十年来,“985工程”的实施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路漫漫其修远兮。创建高水平大学,跻身世界一流,“985工程”的实施既是机遇,又是平台,更是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已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迈出了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步伐。我们相信:在“985工程”的推动下,我国高校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已不再遥远。
(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道》栏目2008年5月5日)
(编辑 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