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道路上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困苦、遭遇许多灾难;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多灾多难的民族,也是一个不断地在灾难中抗争奋起、愈挫愈坚、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
今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到北川中学临时学校看望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师生时,在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勉励大家要记住这四个字,昂起倔犟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面向光明的未来前进!这是对北川中学师生的勉励,也是对广大灾区群众和全国人民的勉励。正确把握“多难兴邦”的内涵,深刻理解多难与兴邦之间的辩证关系,无论是对于我们时下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还是对于今后重建美好的家园以及国家的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何谓多难兴邦
难,即“灾祸,困苦”,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的灾难、苦难等词语意思相同。多难兴邦中的“难”,是指使国家、民族的发展蒙受重大挫折的灾难,或者是不可抗拒、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或者是人为因素的社会劫难。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不愿自讨苦难。但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道路上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困苦、遭遇许多灾难。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刻印着许多不堪回首的灾难记忆,有地震带来的惨重伤亡,有旱涝带来的饥民遍野,有瘟疫带来的千里空城,有暴政带来的民不聊生,有内乱带来的骨肉相残,有侵略带来的血流成河。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多灾多难的民族,也是一个不断地在灾难中抗争奋起、愈挫愈坚、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
在中国古代,国和邦的含义是不同的,《周礼·天官·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随后邦、国二字逐渐通用,都是国家的意思,兴邦就是指兴盛国家。兴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从过程的意义上说,它展示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奋发有为、建设美好家园的努力;从结果的意义上说,它展示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过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辉煌。
古代典籍中有多难兴邦的相关表述。《左传·昭公四年》中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晋刘琨在《劝进表》中说,“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唐代陆贽在《论叙迁幸之由状》中说,“多难兴邦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后被人们作为成语长期习用的多难兴邦,其意是说,国家多灾多难,可以激发人们发奋图强,可以使国家历经多灾多难的考验而兴旺昌盛。多难兴邦,揭示了多难与兴邦之间的辩证关系。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从“多难”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勉励、鞭策人们摆脱苦难的困扰,建设美好的家园,享受幸福的人生,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多难何以兴邦
在中国思想史上,有许多蕴含着“难”与“兴”之间辩证思想的警言灼见:忧患生、安乐死;置之死地而后生;忧患兴国;哀兵必胜;好事多磨;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把多难与兴邦联系为一体,表明人们在遭受灾难带来的伤害与痛苦时,能够看到灾难带来的机遇和希望,是人类巨大智慧的展现。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毛泽东在50年前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坏事也可以转变成为好事。乱子有二重性。我们可以用这个观点去看待一切乱子。”许多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圣经》时代起就没有间断地受到战争威胁的以色列人民,不仅没有被战争压垮,反而使以色列人民和犹太民族更加团结、更加坚强,他们迎难而上,化压力为动力,加快经济发展,成为中东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面对水灾的荷兰人民不怨天、不怨地,而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与水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先后实施了“须德海工程”、三角洲工程、莱茵河渠道化工程,变害为利,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荷兰的水利形势。
但是,“多难”与“兴邦”之间并非必然联系,不能说“多难”必然“兴邦”,也不能说兴邦必先经多难。这是因为“多难”与“兴邦”之间只是存在一种可能性,“多难”既不是“兴邦”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灾难可以兴邦,也可以灭邦。因为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命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加剧人们的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可以加速政权的更迭。纵观世界历史,遭遇灾难而灭亡、消失或一蹶不振的国家和民族,比比皆是。古巴比伦王国约在公元前1595年被北方入侵的赫梯人所灭;从某种意义上讲,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与其暴政有关;导致罗马共和国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内战;而有人认为,哈拉帕文明衰亡的原因之一,是靠洪泛耕作印度河流域,洪水传染疟疾等使得疾病广泛流行。
多难之所以能与兴邦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在同多难的奋争中能够产生兴邦的条件,能够架起通往兴邦的桥梁。
多难能够形成兴邦需要的团结力量。在有着巨大破坏力的灾难面前,每一个人都会切身体会到,单个人或者少部分人的力量是何等的渺小,只有把各个分散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团结一心,才能形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才有可能战胜灾难、渡过难关,整个民族才能够得以保全。无论是人为浩劫,还是自然灾害,都会极大地促进民族团结,彰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力量是克服一切困难,化解一切灾难所不可或缺的强大武器。
多难能够磨砺兴邦需要的顽强意志。人们在困难面前奋发图强的意志,不论是对个人的成长还是对国家的兴盛都非常重要。我们所说的难,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的困难或挫折,它往往伤害程度深、波及面大、影响时间长,关涉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在克服这种困难的过程中,能够磨砺顽强的意志,培育不屈不挠的精神。尤其是在灾难中幸存的人们,会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出矢志不渝地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
多难能够提供支撑兴邦的道德力量。灾难震撼、洗礼人的灵魂,使人们的思想道德境界得以升华。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是渺小和脆弱的,无数的生命可能会在瞬间永远地消失;同时,人的生命又是伟大的,灾难会唤醒人们的良知,激起人们悲悯与仁爱的情怀,使人们表现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无畏气概,用无私的大爱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人间乐章。
多难能够产生支撑兴邦的智慧力量。一个民族通过对灾难的反思,通过向灾难学习,能够牢记经验、吸取教训、开发智慧,赋予民族全新的生命。我们的祖先就是在战胜一次次肆虐泛滥的洪水灾害中掌握了自然规律,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同样,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深刻反思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后,果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步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迎来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曙光。
多难如何兴邦
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是汶川人民、也是中华民族遭遇的一场大灾难。面对灾难的挑战,我们应牢记多难兴邦的警示,在抗震救灾中铸造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两手抓”。抗击自然灾害,需要有坚强的经济实力做支撑。经济落后、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强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灾害面前,就会应对不力,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次的汶川抗震救灾工作,充分地展现了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快速发展的中国应对灾害的能力。
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相比,虽然自然条件差得多、救灾范围广得多、救助难度大得多,但由于物质条件的显著改善,经济实力的极大增强,救灾的效果尤为明显。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两手抓”,一手毫不松懈地抓抗震救灾,一手坚定不移地抓经济发展。这样,才能增强抗震救灾的实力,才能从总体上有效降低和弥补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坚持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场惊心动魄的抗震救灾,是对我们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考验。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最广泛地凝聚起人民群众的共识,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伟大力量,最有效地集中了人民群众的智慧,最从容地应对了严峻挑战、驾驭了复杂的局面。事实再一次雄辩地证明,我们的党只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就能团结一切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战胜任何困难和艰难险阻,无往而不胜。
兴邦伟业,要靠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靠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巩固执政基础,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靠强大的物质力量作为基础,更要靠巨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在这次抗震救灾的严峻考验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互助精神得到生动体现,“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协作精神得到充分彰显,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民族精神之歌。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弥足珍贵的财富,值得大力弘扬。
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在灾难面前,除了需要坚强领导、强有力的指挥外,还需要有广泛的民众积极参与。在这次汶川抗震救灾行动中,政府和企业组织之外活跃着一股最引人注目的力量---民间组织或志愿者组织。无论是在救灾的前线还是大后方,到处都可以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正在发展和逐步成熟的非政府组织以其创新优势、公平优势、适应性优势、效率优势、沟通优势等,在抗震救灾中发挥快速时效、积极建设、专业渗透、拾遗补缺、精神鼓舞、社会监督的作用。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各种非政府组织迅速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各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引导下,积极有序地参与募集款物、救死扶伤、维持秩序、灾后重建等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党和政府联系、服务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事实表明,非政府组织有序参与抗震救灾工作,不仅不会冲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反而更加有助于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充分发挥。这次大规模的民间志愿行动,就是对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果的生动诠释。志愿精神不仅对赈灾和灾后重建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必将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10日第3版
原文链接:http://www.jyb.com.cn/cm/jycm/beijing/zgjyb/4b/t20080610_169834.htm
(编辑: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