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公众科学素养状况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指标加以监测,并把它作为制订本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一个国家或民族要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拥有优势,更要下大力气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公众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把科学思想、理念植根于民族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全社会的创新能力。
国民的科学素养,已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国民科学素养不仅是20世纪发达国家兴旺昌盛的法宝,而且必将是21世纪各国扬帆远航的根基所在。然而,长期以来,受分科教育的影响,我国人文社科工作者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方面的了解极为有限,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的某些方面。人文社科工作者提高科学素养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促进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不管是对社会科学本身的发展,还是对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完善,都是有所助益的。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和自主创新的重要人群,是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科学素养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力的重要元素。人文社会科学需要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实证方法、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问题,人们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综合评价自己所观察、研究的事物。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也一样,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求他们具备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主动转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办法、新的对策、新的视野、新的见解,从新角度、多角度看清所研究的社会问题,从根本上认清问题的实质,并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和科学结论,从而更好地为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创新型国家、积极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不断提升人文社科工作者的科学素养,也有利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推动科普工作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其特殊的职业角色和重要的社会地位,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社会公众,其科学素养不仅直接影响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创新,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其他公众的科学素养。提升人文社科工作者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国民抵制伪科学和迷信的能力,引导形成支持科学技术研究、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社会风尚。
《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25日第10版
原文链接:http://www.jyb.com.cn/cm/jycm/beijing/zgjyb/10b/t20080625_173446.htm
(编辑:彭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