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读书报》是一张以倡导正确的读书理念、发布前沿的图书信息、交流健康的阅读体验为基本宗旨的重要报纸,深受知识界和众多读书人的关注和欢迎,在“国学热”方兴未艾的今天,该报诸同仁怀着强烈的时代使命和文化责任感,开辟“国学”专版,这无疑是富有战略前瞻意识的举措,必将在开展国民的国学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作为一位国学教育的积极倡导推动者,我对此感到十分的欣喜,并致以真诚的祝贺:因为这件事本身从一个侧面又一次证明了“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国学教育”乃是理有固宜,势所必然的文化潮流,国学的传播、推广具有广阔的前景!
我始终认为:国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既是指依存于经典之内的知识及其体系,也是中国富有鲜活生命力的思想智慧与科学方法,更是蕴涵着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今天,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是恢复文化自信的需要,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是提高人文学术创造力的需要,是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争取国际文化话语权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落实于国家文化建设事业,构筑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需要,也是有效改变当前人文学术领域普遍存在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学科壁垒森严,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的现象,恢复中国传统人文学术融会贯通的传统,拆除人文学科领域内的学科壁垒,探索新型学科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的需要。
要满足这些需要,要实现这些目标,要求社会各界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努力,作自己的一份贡献。毫无疑义,新闻媒体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它可以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信息中心,将学术界有关国学教育和研究的前沿信息及时传播给社会大众;它也可以成为一个洋溢活力的学术平台,使学术界有关国学教育和研究的丰硕成果全面整合为文化资源;它更可以成为一个激荡思想的智慧宝库,为学术界有关国学教育和研究的持续发展积极营造出舆论氛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对《中华读书报》“国学”专版的创设表达我个人的贺忱,寄予我个人的期待。
我期待,“国学”版应具有强烈的学术追求情怀,真正把重振国学、弘扬文化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这就是坚持以打造学术上的高标准为办刊导向,呈示深厚的文化底蕴,倡导严肃的学术风格,无论是开展理论探讨,还是报道学术动态,抑或进行成果宣传,都致力于追求学术的厚重与理性,严谨而不拘泥,精深而不艰涩,趋时而不媚俗,求新而不做秀。同时,充分发挥自己受众面广大、周期性及时的优势,关注国学教育和研究上的重点与热点问题,进行聚焦式的报道与宣传,为社会上人们凝聚国学教育的共识创造条件,为学术界人士磨合国学教育的理念提供契机。
我期待,“国学”专版应体现鲜明的媒体所独有文化风格,真正发挥新闻媒体在重振国学、弘扬文化过程中的特殊功能。这就是说,专刊的定位固然是学术的,但表现形式却必须是尽可能大众化的。与专家学者的专门之学局囿于一定范围有所不同,“国学”专刊所面对的对象,是尽可能广泛的普通受众。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的专刊在办刊过程中,应当努力立足于新闻媒体运作的自身规律,适应广大读者的认知能力与阅读习惯,注重于表述形式上的生动活泼、雅俗共赏,化艰涩高深为通达平易,使更多的人对国学、对传统文化产生亲近感,从而拓展国学的社会基础,为国学教育和研究的深入注入源源不绝的活力。换言之,在重振国学的共同目标之下,高校、科研单位与新闻界之间,自应担当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
我期待,“国学”专版应反映浓厚的国际化时代精神,成为新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个重要窗口。我认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明多样化的世界中,中国已不可能关起国门从事自己的建设,中国文化也不可能与世隔绝自我发展,而只能在全世界这个最大的平台上,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交流,开展互动互补;以博大的襟怀、坦荡的气魄,注重不同文化的比较,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定位;在世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既各美其美,也美人之美,既充分汲取和借鉴世界尤其是欧美近现代文化中的精华成份,又致力于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加以集成、阐释和光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国学”专版也能够从国际比较的视野来解读诠释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今天重振国学、弘扬文化找到一个可资启迪的参照座标,也为我们在从事国学教育和研究时,借鉴和运用西方的学术命题与方法,找到一个立足的支点。
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华读书报》“国学”专刊的创办,既是对一段时间来“国学热”蓬勃兴起的积极呼应,也是“国学热”向纵深进一步推进的象征之一。我相信,在报社诸同仁的积极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下,“国学”专刊已经有了一个亮丽的开始,也一定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原文链接:http://www.gmw.cn/01ds/2009-01/14/content_879135.htm
(编辑: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