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26日电(李江涛、尚磊)被公认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最高水平论坛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09”,2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会聚论坛,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为主题讨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特征、基本经验和现实启示,以及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至少面临着六个方面的严峻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解答和应对。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索、改革和完善;第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第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四,协调因多样化的经济成分,多重的利益群体诉求,多元的价值观念所带来的差异和冲突,重建社会共识,重新整合社会;第五,在关注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的同时,面向世界发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声音,为和谐世界的建设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贡献;第六,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应对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应对新霸权主义、民族冲突、恐怖主义等重大问题,建设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表示,新中国建立的60年应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起点分为两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30年。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发展,并不是简单因袭前30年道路前进的结果,而是在继承中有超越。两个30年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割裂的,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继承发展和内在统一的,都统一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下。没有改革开放,新中国的历史将难以为继。没有当年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没有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那段历史所打下的基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难以起步难以开辟的。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法律学院教授亚历山大·尼·丘马科夫就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坐标阐述了他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可见的未来时间里,中国对世界事务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力将会稳步增长。中国所起作用的从20世纪中叶即全球化向多国发展时期开始显得尤为明朗。这几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时间段完全吻合。在这一时间里,中国开始对世界完全开放,并在国土、人口、科学、教育、经济发展的数量和步伐,军事和技术潜力、核武器数量、空间探索等等基本领域达到了世界强国的标准。客观的考察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虽然中国至今仍然保留其民族传统和过去历史的特质,但与此同时又能对外部世界的基本变化做出快速且适当的反应。全球化趋势将全球与地方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运用国家及国内和外交政策使其人口“爆炸”问题得到了控制,并使经济得到平稳和快速发展,最终达到社会和政治稳定。(完)
原文链接: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_sdzx/2009-06/26/content_16930684.htm
(编辑 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