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以“两弹一星”功勋蜚声海内外的大科学家。黄顺基,自然辩证法领域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授。虽然二人的专业不同,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然而,二者之间却由于学术问题而有长达10年的书信交往。
一本好书,十载书信缘
1986年,黄顺基组织自然辩证法界的部分学者编写了《大杠杆——震撼社会的新技术革命》一书。当时,正值世界新技术革命引发了一场关于人类未来发展的思考,“后工业社会”、“第三次浪潮”、“大趋势”等西方概念和学说如潮水般涌向中国学术界。该书根据新的形势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业化运动——当代世界的两股洪流,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决定性因素。看过这本书后,钱学森提笔给出版该书的山东教育出版社写信:“这本书比起现在流行的中外关于新技术革命的书,更完全,是一本好书。我要向各位执笔人以及编辑祝贺”。没想到自己主编的书能够得到钱学森的赏识,于是,黄顺基开始了与钱学森的书信交往。
1996年,《大杠杆》一书获得教育部的奖项,钱学森来信祝贺:“我要向你表示祝贺,祝贺你这本书荣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1994年8月10日,黄顺基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关于社会科学是否是生产力的思考》。文章原来的题目是“社会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由于有些理论家不赞同,才做此修改。发表后,黄顺基将文章寄给钱学森看。钱学森在回信中说:“你送来的大作我拜读后认为很重要,我也同意,我们要宣传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观点。因此,我已经把尊作送呈宋健国务委员,我知道他关心这个事情。”此后,钱学森又来信:“江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是完全支持你的观点的,也是支持我的观点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要同社会科学、哲学联合,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让我们庆贺吧!”
当得知黄顺基毕业于复旦大学数理系后,钱学森来信说:“从《哲学动态》对你的专访,我才知道,你原来是学数学的。数学属于自然科学,所以你是从自然科学走到社会科学、哲学的,当然比不学自然科学技术的人要胜一筹。你现在看到,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比社会科学大多数人要高明,道理就在于你知道什么是自然科学技术。”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要研究新技术革命,钱学森对此很关心,他将新技术革命引起的产业革命称为“第五次产业革命”(即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产业变革)。钱学森写信给黄顺基,要他研究这个问题。该课题后来经国家批准,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展研究。钱学森为此经常写信给黄顺基提一些好的建议。
“我在回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心——‘第五次产业革命对于中国的发展’题目太大,我驾驭不了,想请钱老来挂挂帅,自己来做具体工作。对此,钱老答复‘我不挂帅,我来做顾问’。事后,他果真让由戴汝为、于景元、汪成为等六人组成的研究小组同我商量,如何推进这项工作。”黄顺基回忆说。
就这样,从1986年到1997年,钱学森与黄顺基的书信往来持续了十载。后来因为钱老身体的原因,二人才不得已停止了学术交流与探讨。
创新理论,引领科学研究新时代
提起钱学森,很多人都知道他对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但是,对于他在系统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等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结合方面的造诣,恐怕知道的人并不多。
“钱老对哲学社会科学结合方面的重要创新,包括系统科学、科学分类、产业革命、大成智慧学、开放复杂巨系统等理论和概念。这些都是钱老划时代的贡献,特别是开放复杂巨系统。”为什么这样说呢?黄顺基解释道:“西方的科学,从牛顿以来400多年,其观点和方法基本上是机械论的观点、还原论的分析方法,可以说统治了整个自然科学界。后来,孔德又把这些发展成实证论的观点。钱老提出,传统科学的方法是必要的,但是现在我们面对的问题,像生态问题、社会改革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变数千千万万,而且有不同的层次。换句话说,传统科学研究的是简单的巨系统,现代科学研究的是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对这么一个系统,传统的方法是不够的。”对此,黄顺基评价:“如果说培根、迪卡尔、伽利略、牛顿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理论、道路,那么钱老的开放复杂巨系统则划分了一个新的时代,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过去很多人看问题都持传统科学观点,可是现在时代要求我们要综合性地从整体上来关注。所以,钱老提出了‘总体论与还原论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另外,传统的经典方法是‘从定性到定量’,即先提出假设,然后进行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再通过实践检验假设是否正确——这个方法对于简单系统和经典科学够用,但是对于现在复杂的社会巨系统显然不够。钱老将其发展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即由专家体系(智库)、信息库、电子计算机构成的高度智能化的决策体系,其特点是将人的创造力同计算机的快速执行能力结合起来,以人为主——目前这仍是我们研究很多大问题的重要方法。”
据黄顺基介绍,钱学森认为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称人体科学是中国的“第二次文艺复兴”。其理由是:如果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将人从神权、王权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影响了整个西方的发展,那么人体科学研究的则是人的潜力——众所周知,21世纪是智力比拼的时代,国际上的竞争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其核心正是人的智力竞争。
尽管钱学森在自然科学以外的社会科学和哲学领域似乎是“触类旁通”,但黄顺基认为,钱学森的这些科学方法理论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根据早年“两弹一星”的系统工程组织实践,在“运筹学”、“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而来。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召开的一次“钱学森与自然辩证法”主题研讨会上,黄顺基观点鲜明地提出,钱学森坚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自然辩证法作出了杰出贡献,理由是“他坚持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与社会科学联系的桥梁,并且据此将现代科学发展为11个门类或桥梁。例如,他的人体观将哲学与人体科学联系起来,系统观将哲学与系统科学联系起来——这样,就将马克思主义体系扩大了”。因此,黄顺基认为,钱学森是很注意创新的,既注意继承原来的经典科学观点,又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其向前推进。
创新求实,榜样的力量无穷
黄顺基说,钱学森是年轻人包括自己学习的榜样。在与钱老多年的书信接触过程中,黄顺基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钱老是“离经不叛道”。对此,黄顺基解释道:“伟大的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离开我们已经100多年了,在这100多年里,出现了许多新形势、新情况。因此,不能说他们没有说过的话我们不敢说,他们没有想过的东西我们不敢想;相反,我们要根据新情况,说他们没有说过的话,提出一些新思想——钱老正是这样做的,此为‘离经’,即离开经典学说进行创新。但是钱老不‘叛道’——道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观点,钱老并没有违背马恩的观点,还是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
第二,钱老学识渊博,并非只是聪明而已。“马克思讲过,自然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一种科学只有能够运用数学的形式之后,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自然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而其中数学和物理学又是基础的基础,钱老的专业刚好与数学与物理学密切相关。”黄顺基认为,钱老学识渊博决非偶然。
第三,严格的科学态度。“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讲情面。”黄顺基认为,新技术革命必然引起新产业革命,此乃顺理成章,合乎逻辑。但是他没想到,钱老对此并不赞同,而是回信批评道:“学术问题是很严肃的,我不能同意你用新产业革命概括第五次产业革命以及第六次产业革命。”
第四,谦虚、不耻下问。据黄顺基回忆,钱老从不以大科学家自居自傲,在通信时,他非常尊重对方,总是以商量的口吻,像“我这个想法供你参考”、“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样的提法是不是更好一点”等等。
2011年将是钱老诞辰100周年,学界同仁想出一套纪念文集以示庆贺,黄顺基负责撰写第一本书的总论。还在钱老在世时,黄顺基就将文稿送交他过目。
“钱学森引领了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是科学转型时期(从经典科学到开放复杂的巨系统科学)的杰出代表。”对于这位与自己通过书信交往了十载的知音,黄顺基如此评价。
原文链接:缅怀战略科学家钱学森
(编辑:周庆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