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高校,部分学生将思想政治课程当作“必逃课”或“休息课”,但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同学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却非常高。这是因为学校把枯燥的“训话课”变成了可口“心灵鸡汤”。
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积极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课程教学,如今,丰富成果日益显现。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这样阐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工程”,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需要全社会大力支持的“社会工程”。
如何突破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模式化?在修订2009级本科生教学方案时,中国人民大学在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之外,设立了“原著原典选读类”课程和“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和“科学社会主义文献选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著选读”等6门公共选修课。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课程在中国人民大学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各门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课的选课人数都达到了预定规模。而在学期末对课程进行考评时,绝大多数大学生给予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课较高的评价,平均分在91.5以上。
2006年“人大十大教学标兵”王易老师说:“刚上大学的学生有很多困惑,渴望与老师交流,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一定不能把这门课变成‘训话课’,而应使之成为滋养学生的‘心灵鸡汤’。”
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来自于老师们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老师们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flash等方式,增强视觉冲击力,寓教于乐,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与思考兴趣。王易老师还以专业班为单位,围绕大学生价值观、政治信仰、择业就业、心理健康等多个主题,启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学生思想问题的调查研究,并写出调研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志是资本理论与社会主义公有资本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从2003年起,杨志就开始与学生们在网上通信,内容大到人生道路选择、《资本论》研讨,小到学生们的恋爱经历。2010年1月,收录了杨志与学生们数以50万字的来往信件、10余万字审阅批注资料的精华著作《杨志和她的学生们》顺利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马俊杰说:“我们需要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和学生出现的新情况,与时俱进地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外公认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基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许多开创性、奠基性的历史贡献。
在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等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开创了许多个“第一”:我国最早的哲学专业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我国第一部注释马克思伟大著作的大型辞书——《资本论》辞典,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思想通史——《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学科、专业、教材都从这里发源,走向全国。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专业研究上也是硕果累累。2008至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以第一作者在CSSCI来源期刊上共发表马克思主义哲学类论文92篇、政治经济学类论文297篇、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类论文33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类论文30篇,2008年至今,已有8本相关专著在中国人民大学问世。
原文链接:[人民日报]人民大学加强改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研究
(编辑 杨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