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中国粮食经济]宋大我:中国人民大学后勤集团丨智慧食堂助力构建校园反食品浪费长效机制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
时间:2022.10.28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擘画了发展之路。要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新路,就必须主动应对新技术浪潮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智慧校园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变革。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后勤集团不断创新高校食堂管理,大力推动“智慧食堂”建设,以获评“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称号为契机,在建设校园反食品浪费长效机制方面做了一系列有效探索。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督,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并且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反对食品浪费正式从道德约束上升至法律层面。《反食品浪费法》第五条明确提出了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来助力反食品浪费:“餐饮服务经营者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分析用餐需求,通过建设中央厨房、配送中心等措施,对食品采购、运输、储存、加工等进行科学管理。”

科技赋能,生态创新是当今社会大发展的新模式,各行业的格局也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发展壮大,高校餐饮也成为其中一员。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探索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将信息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现代食堂管理相结合,将成为高校食堂发展必然趋势。那么,应该如何借助科技创新之力,打造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师生需求的节约型智慧食堂?

以数据为支撑点,搭建智慧新平台。智慧食堂建设要以大数据为支撑,着力打造学校餐饮大数据平台。目前,智慧食堂已经从通过智能设备代替部分人工、提高工作效率的1.0时代,进入实现具体场景餐饮全链条大数据整合、辅助管理者更好地决策的2.0时代,并将迈入实现“我的餐盘我做主”的3.0时代。

在中国人民大学,师生真切感受到智慧食堂建设、升级给他们用餐方式和体验带来的变化。2018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北区食堂一层智慧餐厅改造完成,智能结算台的使用大大节约了时间和人工,这可以说是智慧食堂1.0的有效尝试。之后,智慧餐厅的功能进一步拓展升级为2.0,每一道菜的基础数据都记录在后台管理系统中,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师生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配合食堂管理层面的菜品末位淘汰机制,不断推陈出新,以此循环往复,食堂菜品的整体供给质量得以提升,师生就餐浪费率随之减少。2021年12月,“是”饭智慧餐厅开业,标志着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朝智慧餐饮3.0时代迈去,实现以大数据赋能,构建减少餐饮浪费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智慧食堂会将学校各食堂、餐厅的菜品种类和风味等基础信息系统录入系统,作为数据分析的基础;另一方面,智慧食堂将师生个人的餐饮消费习惯、消费记录和菜品销售数据导入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每个食堂的热门档口、热门菜品等信息,基于实实在在的数据形成决策分析报告,助力食堂实现优质供给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减少餐饮浪费。

当然,数据的价值远不及此,当大数据遇上云计算,智慧食堂甚至可以变成每一位师生实现“私人订制”的智慧食堂。信息化系统精准记录师生的每一次消费行为,通过对其消费品种、口味、数量、时间、价格、评价等偏好的全方位分析,系统就可以为每一位师生推送独一无二的个人就餐数据报告,为每一位师生设计独一无二的餐饮定制服务,成为每个人健康饮食生活的管家,从而全面提升餐饮服务质量。

以管理为发力点,制定智慧新标准。在高校智慧餐饮的研究体系架构中,智慧餐饮管理平台的统一标准不可或缺。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伙食管理专业委员会正在积极推进这项工作,研究制定的《高校智慧食堂建设规范》已进入意见征求阶段,该规范将进一步推动制止餐饮浪费工作,让高校食堂成为节粮成果的示范地。

当前,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态圈,比如小米生态圈、华为生态圈,高校餐饮界也应当有这样一个智慧生态圈,让这个生态圈成为一种标准。它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应用,而是承载应用运行的底层系统。一个标准化的智慧餐饮管理平台,将打通从食品原材料采购、库房储存、物流配送、生产加工、成品销售到满意度评价各个环节,实现全链条、集约化、专业化的高效管理,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有效提升校园餐饮管理水平,打造节约型智慧食堂,实现采购端、存储端、生产端以及消费端全链条节粮减损,从管理层面助力校园反餐饮浪费长效机制的构建。

以育人为根本点,共创智慧新生态。智慧食堂是高校智慧后勤的重要一环,智慧食堂的建设要依托智慧后勤平台。只有建立起智慧后勤的整体生态,才能充分显现智慧食堂的优越性。串联智慧后勤生态的,正是“育人”这一主线。高校后勤工作不仅仅是要做好优质的后勤服务和管理,更重要的任务是“育人”。后勤服务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管理、服务还是环境氛围的营造,都是具有教育性的,都是“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

倘若有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智慧后勤的底层设计,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学生的行为数据记录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相结合。比如在学校食堂就餐这个具体场景中,如果系统检测到某位同学长期就餐剩余率较高,那么系统就会结合相关数据给该同学发送相关提示信息,在一个阶段内,如果该学生的浪费行为没有改善的话,就会影响到该同学的某项评分。这将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光盘行动,更加自觉地参与反食品浪费。

以支付为闪光点,打开智慧新局面。数字人民币具备“打破交易壁垒、安全信用度高、绿色低碳高效”等特点,将财务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全面关联和打通,提供全消费场景的支付路径,且很容易与校园一卡通等不同介质联动形成“一卡通+”,在隐私保护和安全方面颇有优势。“大一卡通”时代的到来也将从底层推动智慧食堂的发展。

对于数字人民币来说,大学校园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定向化场景,与智慧校园的建设能够有机融合,还有可能产生校园之外使用的“溢出效应”。2021年4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率先试点数字人民币,校园纪念品商店、超市、餐饮单位等逐步开通数字人民币结算渠道;同年6月6日,国内高校第一台数字人民币自动售货机落地中国人民大学校园。数字人民币在带来支付变革的同时,作为一条新的主线,势必将积极推动高校智慧食堂、智慧后勤、智慧校园建设向前迈出坚实的一步。

新时代智慧校园建设将推动高校育人机制和教学管理的全面系统深刻的变革,在不久的将来,全国高校都将陆续步入智慧食堂3.0时代,这是一个互联网社会各种有效资源与校园餐饮运营全过程融会贯通的时代。在那里,以育人为主线的智慧校园大数据平台将和社会平台互联,校外大数据将反哺校园餐饮运营,互联网社会的各种有效资源与校园餐饮全过程融会贯通,实现真正的“大数据”融合应用。在那里,不是他(管理者)做决策,而是它(大数据)来做决策,我们直接根据完善的大数据体系,来判断师生所需所想,淘汰不能满足师生需求的餐饮产品提供者。在那里,校外大数据与校园数据相结合,同学们喜欢的美食和商家都能入驻校园,真正将“食堂做什么,学生吃什么”变为“学生喜欢什么,食堂有什么”,实现我的餐盘我做主。

随着科技全面融入日常生活新趋势,学校餐饮服务资源智慧化程度将越来越高。高校餐饮智慧生态以学生需求和体验为宗旨,融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将为优质餐饮供给注入全新动力,助力构建校园反餐饮浪费长效机制。

(作者宋大我,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委员、后勤集团总经理。原文刊发于《中国粮食经济》2022年第7期。)

原文链接:[中国粮食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后勤集团 | 智慧食堂助力构建校园反食品浪费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张楚怡 张凯怡)

编辑:吴 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