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北京日报]多国青年走进房山体验中华文化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3.10.03

“我们看到了农村是如何从废墟变成了现代建筑,它拥有过去的记忆和现代的表达。这不禁让人思考,文化是保留、是创新,也是交流。”

(国际青年唱诵中国古诗词。)

中秋节前一天,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的是在京工作生活多年的外国人,有的是刚来华不久的留学生。在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村庄里,他们学做月饼、跟唱古诗、参访老宅,逛特色市集,感受中华文化底蕴。

周口店镇位于北京西南,地处房山区中心,是人类根祖“北京人”的故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生态资源丰富。在青山绿水之间,大家跟随非遗古典诗词唱诵传承人王玉清唱诵《蒹葭》《关雎》《青青子衿》《静夜思》等古诗词,一首接一首,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时空、跨文化的对话。这些古诗词的美妙旋律在山间回荡,让人陶醉其中。

来自印度的白宝露和冯艳佳刚到北京20多天,正惊艳于北京的繁华,又发现了北京静谧的另一面。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系的在读博士生,白宝露对中国历史颇有了解。他在印度读书时就熟知李时珍和李白,用唱诵的方式重温《静夜思》,让他对中国文化有了另一种体验。随后在大名鼎鼎的坡峰岭景区内,白宝露又遇到了从典籍里走出来的“李时珍采药”,不禁感慨道:“无论我之前在印度读到什么,今天都亲眼看到了!”

冯艳佳是北京语言大学中文专业的硕士交换生,在印度时经常作为志愿者接待中国访问团体,这次来中国可谓“圆梦”。这次中秋之旅让她非常享受,在群山环绕的古建筑中闲逛,一边了解历史,一边感受文化。“如果一个人了解印度和中国文化,他们总是能把两者联系起来。中国人和印度人都非常尊重长辈,也都努力保护自身文化。对我来说,中国不像一个外国,而是像我的第二个家。今天是我在北京最美好的一天!”

学做手工月饼是让大家最期待和兴奋的,他们亲手揉面、包馅、刻图案,体验了中国传统美食制作和节日文化魅力。

美国人埃德加是金融科技领域作家、主题演讲人、企业培训师,成功“解锁”月饼制作方法,让他印象深刻。埃德加在北京生活已有四年,眼前的景象通常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这次有机会离开城区,出来看山、踏绿,他很感激这个机会,“我总是喜欢与人们分享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无论我在中国走到哪里,当与来自任何一个小村庄的人交谈时,他们都很友好和大方。”

此次活动是全国青联今年组织的“西红柿”交流营第三期,正如“西红柿”所代表的活力、生机、能量和热情,希望国际青年通过体验和交流,在华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原文刊载于《北京日报》2023年10月3日第3版。)

原文链接:[北京日报]多国青年走进房山体验中华文化

编辑:柴鹏凯
责任编辑:彭椿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