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中国档案报]张斌:深刻认识档案与档案工作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定位与作用
来源:中国档案报
时间:2023.02.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宣告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这不仅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前行的使命号召,而且是面向未来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迈宣示。必须把档案和档案工作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中进行把握和谋划,深刻认识档案与档案工作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定位与作用,厘清中国式现代化对档案和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档案事业的力量。

档案记录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光辉印记

档案作为历史的原始记录,不由时间变化,不因世事改变,是真实记载、诠释、再现中国社会变迁历史的最佳载体,全面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时说:“我们是为了不忘初心、坚持真理而来,我们的初心、真理就蕴含在这些档案之中。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对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随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探索,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发展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我们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奋斗,其目的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最初为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进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提出和探索建设“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发展之路,这条中国式发展之路是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之路。重视档案工作是百年大党的一项光荣传统,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工作与党和国家的工作相伴相随,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部印记已经永远镌刻和蕴藏在档案中。回顾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一叠叠厚重的卷宗、一份份珍贵的档案、一幅幅精彩的图片、一个个重要的片段、一幕幕生动的影像,真实记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等关键史实,这些档案穿越了时光隧道,述说着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峥嵘岁月,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光辉印记,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不断取得胜利的成功密码和力量,饱含着牢记初心使命、矢志奋斗前行的精神力量,对真切感受时代脉搏、深刻体悟党的思想和理论,汲取真理营养、精神营养具有特殊价值。

万山磅礴看主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和国家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中国式现代化是经历无数艰难险阻走出来的,这些记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档案,彰显了百年大党的治理之道,是讲清楚我们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领导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有条不紊地加快建设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工业大国、经济大国、制造业大国的丰厚载体,是印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中,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和创造发展奇迹与成就历史伟业的奋发精神的真实史料,是当前帮助人们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以及弄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的最佳载体,是中国共产党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的重要方式。必须深刻认识到档案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中所扮演的这种独特角色和发挥的这种独特作用,这不仅是做好新征程档案工作的必须,而且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新时代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的地位,以及要求档案工作者“特别是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的嘱托的必须。

档案工作鉴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丰富、创新、突破,我们党已经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并从主要内容、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具体阐述。档案工作时刻牢牢把握“档案工作姓党”,立足党和国家战略部署,始终坚持党和国家工作开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用实际行动服务和鉴证着我们党在新时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发扬斗争精神,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力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工业大国、经济大国、制造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工业强国、经济强国、制造业强国,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同样,也鉴证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所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可以说,档案工作量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非凡探索,标注了中华民族追求复兴的奋斗足迹,诠释着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未来的重大跨越,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档案鉴证伟业,历史昭示未来,档案工作将新时代中国现代化文明标注在史册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并明确要求档案工作要“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作为最可靠、最权威、最直接的历史真实记录,档案以足够的清晰度和丰富度鉴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成为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前所未有变化的忠诚拥簇者。档案工作责任重大,承担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其使命光荣,是推进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重要参与者,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以档案法为依据,服务好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态度,用文字、图表、声像等记录好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保管好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彻底改写世界现代化版图、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史实。

以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助推现代化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经济体量稳居世界第二的大国,不同于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鉴于档案和档案工作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军事、外交、科技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深入推进,必然要求档案和档案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档案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推动档案工作创新发展,倾心倾力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全面助推现代化新征程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强调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并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深刻回答了档案工作“怎么看、怎么做”的重大问题,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档案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因此必须激活档案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价值,发挥档案工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一是运用档案资源筑牢“四个自信”根基。档案工作应当立足丰富的档案资源,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搭建平台、丰富载体,加强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宣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让档案中蕴藏的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近社会大众,深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深刻阐发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差异及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人类文明创造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筑牢“四个自信”的根基。二是用档案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追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档案中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助力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示中国成就、阐述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全方位立体化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三是满足新时代新征程人民群众对档案信息、档案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以更加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围绕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需要新要求,聚焦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领域和家庭建设、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加大档案开放力度,创新档案编研方式,推动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档案跨区域共享利用,促进档案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四是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以全面记录好留存好服务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历史为目标,扎实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开创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作者张斌,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档案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中国档案报]张斌:深刻认识档案与档案工作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定位与作用

(责任编辑:董涵琪)

编辑:汪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