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南方日报]巨大内需潜力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
来源:南方日报
时间:2022.12.18

编者按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3年经济工作定调并作出部署,强调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等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为更好提振发展信心,推动会议有关要求在广东落地见效,南方日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即日起推出“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强调,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多位专家认为,此次会议强调“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等表述都对提振信心、增强活力意义重大,宏观经济政策也继续向市场发出稳增长、扩内需的明确信号,这些都为明年经济运行实现总体回升提供充分支撑。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巨大内需潜力是我国应对超预期冲击、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三室副主任李晓琳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居民消费、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都产生了一定冲击,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内需对稳经济、促增长仍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促回升

降准降息政策或择机推出

对于当前经济形势,此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会议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即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加力),同时更注重政策效果的提升,以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政策运作必须遵循规律,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财政的正常运行。基于现实问题,强调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说。

货币政策方面,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与近些年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合理适度”“灵活适度”的提法截然不同。“预计明年货币政策力度将会加大,降准、降息等总量政策将会择机推出。”温彬说。

秦农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重点在“精准”和“有力”两个方面下功夫,“精准”,就要突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定向“输血”,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支持。“有力”,应适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继续向市场发出稳增长、扩内需的明确信号。

提信心

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

记者注意到,此次会议三次强调“信心”,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这其中有两个地方值得关注。

其一,是对“两个毫不动摇”作了进一步强调。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比,今年的表述更加坚决、明确,特别提出“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强调要“尊重市场规律,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

“民营经济的地位问题一直是热点问题。这次政策用语更加坚定,相信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未来如果能在制度上更加明确保障民营经济的地位和权利,将是营商环境改善的重要表现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聂辉华说。

其二,是对“扩大开放”有了新表述。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更多集中在制造业等领域,在服务业开放方面仍有巨大空间。会议强调“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李晓琳认为,会议再次明确了我国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搞闭起国门的“小圈子”,而是要通过制度型开放在规则、规制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更深层次参与全球分工,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的话语权。

激活力

平台经济有望大显身手

在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尽快恢复经济活力,既是关注焦点,也是此次会议的关键,“扩内需”更成为重中之重。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五项重点工作的第一个,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国内需求不足是重要原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认为,从欧美国家看,疫情背景下的经济复苏,需求侧复苏往往快于供给侧,而我国供给侧恢复快于需求侧。近期欧美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外需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趋于弱化,在这种形势下,“要尽快引导经济重回正常增长区间,扩内需是关键”。

恢复经济活力,不仅要靠需求侧,还要靠供给侧。

此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与之相关的,在产业政策方面,会议还强调,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工业与高技术工业都是工业体系和实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只有在完备的产业基础之上,新的技术系统如5G、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智能制造等才能真正发展起来,产生经济价值。”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说。

与此同时,会议强调,在新兴产业上,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在自主创新方面,既要“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也要“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此次会议对平台经济的表述也有明显变化。

近年来,平台经济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公平竞争等乱象,对此,相应政策也随之不断优化调整。从反垄断执法到平台经济专项整改,此次会议对平台经济的作用赋予更高期望,提出“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防风险

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继续是明年经济工作的核心词。

如何稳?关键在于防风险。此次会议强调,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在明年“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工作中,会议重点提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

“要在房地产领域贯彻‘底线思维’。”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确保能交楼,可避免大面积烂尾造成民生问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和以往相比,此次会议还提出“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

“以前是很少在重大会议上提开发主体,说明头部房企防风险是突出问题,未来需要更多有效政策去改善。”广东省房协土地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赵卓文说。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房地产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今年进一步提出要“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我认为新模式从供给侧来说是租购并举,保租房、长租房;从群体讲则是以新市民为主;从模式上讲,要告别土地依赖,告别‘三高’。”李宇嘉说,此次会议预示着房地产管理的基调已转向全面稳定、复苏市场和需求,这是疫情后一揽子纾困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内需、构建内循环的重要一环。

(原文刊载于《南方日报》2022年12月18日第02版)

原文链接:[南方日报]巨大内需潜力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

(责任编辑:董涵琪)

编辑:杨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