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12日,第三届(2022)应用宏观经济年度论坛举行。论坛聚焦能源价格冲击下的通胀动态,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美利坚大学和马其顿大学联合举办。本次论坛通过主题报告的形式,交流研讨全球宏观调控、价格治理和预期管理等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指出,全球能源价格急剧上升,供应链严重中断,使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胀率持续走高,为原本脆弱的世界经济复苏带来新挑战和更高的不确定性。他呼吁各国学者加强学术交流,共同推动、更好理解通胀动态与能源价格等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应对全球通胀挑战的实践提供学术支撑。
关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世界银行经济学家Ayhan Kose和Jongrim Ha指出,各国通货膨胀主要由需求、供给、货币政策和汇率等国内冲击引致,其中国内供给冲击为主要驱动因素,但相对重要性自20世纪70年代后趋于下降。同时,各国通货膨胀还受到包括油价、国际需求和供给等国际冲击的影响,其重要性在近二十年内翻了一倍。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相比,国际冲击对发达经济体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大。
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教授David Hendry赞同以上观点,认为能源投入是除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的主要增长驱动因素。他对英国通胀的研究表明,尽管能源价格对英国通胀的直接影响较小,但能源价格对通胀具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2022年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对通货膨胀的贡献接近一半;能源供给减少降低产出并间接推高通货膨胀。他的研究发现,当年通胀率超过6%—8%时,“工资—价格”螺旋上升开始出现。
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经济学家Lutz Kilian报告了对美国的研究进展。他发现,油价冲击并非影响美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也不会引起“工资—价格”螺旋上升。假定原油价格保持在每桶110美元,预计油价冲击将提高2022年和2023年底通胀率1.9和0.8个百分点,而核心通胀率仅分别提高0.3个百分点。另外,油价上涨对通胀预期的短期影响很大,但在中长期影响很小。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助理教授刘阳指出,国际能源贸易计价货币对通货膨胀的溢出效应具有重要影响,能源贸易主导计价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政策冲击对本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可能超过本国货币政策冲击。她强调,提高国际能源贸易计价货币的多样化,在保持各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和应对他国通胀溢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企业预期与应对,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经济学家Brent Meyer指出,美国商业通胀预期调查数据显示,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初数月,企业认为疫情主要是一种短期需求冲击,相应地降低短期通胀预期。然而,随着疫情持续,企业调整对供应链和运营中断的看法,并迅速提高了通胀预期。同时,大量订单积压等正向需求冲击,以及供应商交货时间长、劳动力短缺等负向供应冲击,都进一步导致企业上调短期通胀预期。
SKEMA商学院教授Laurent Ferrara认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俄乌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传统计量方法难以准确预测价格走势,而商品市场高频数据可以更有效地捕捉经济冲击。他介绍了最新构建的“尾部风险指数”。该指标基于农产品期货价格高频数据,即使控制了菲利普斯曲线、油价和汇率等主要通胀影响因素,仍能有效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国际清算银行经济学家Koji Takahashi介绍,企业会通过溢价策略来应对成本冲击。对于高溢价企业而言,油价冲击对价格上涨的传递较弱。高溢价主要帮助企业应对通胀率下降冲击,使企业从中获得较大利益。然而,企业的高溢价策略对于应对通胀加速带来的冲击效果较小。
关于消费者预期与行为调整,马里兰大学教授Anna Alberini指出,近期对捷克、德国、意大利和波兰四国能源价格预期的调查显示,消费者有能力对短期和中期的汽油价格作出预测,且普遍预测能源价格还将大幅上升,但预测存在较高不确定性。另外,消费者的行为调整以短期调整为主,如更多的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少数消费者会做出长期调整,如以电动车替换燃油车。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