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球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国际论坛召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22.12.04

11月19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办“全球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国际论坛。论坛围绕全球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党组书记罗照辉围绕“新时代中国国际发展合作助力全球发展”作主旨发言。他指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一员,既高度重视实现自身现代化,也高度重视全球发展合作。中国不仅是国际发展合作的倡导者,更是行动派,通过深化国际抗疫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共享治国理政经验、开拓多边与三方合作的方式参与国际发展合作。他还分享了72年以来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的理论基础,以及中国的国际发展合作与美西方在概念和实践上的不同。他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发展合作将呈现以下态势:我国将继续引导国际发展合作、国际发展合作领域南北博弈将加剧、南南合作分量上升、多边平台作用突出。

清华大学副校长兼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杨斌指出,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往经验和未来发展,具有全球意义。大学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推动学术交流、思想交汇、文化交融的重要力量。公共管理学科在全球化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要发挥独特的学科作用,提供知识、理论和思想的助力,为人类文明的智慧增进作出贡献。

全球发展与国际合作

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吴红波作题为“十字路口的全球治理”的主题发言。他介绍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的贫困加深、贫富悬殊、食物短缺等八大困境以及国际合作中面临的政治安全、经济贸易等四大挑战,并从和平安全、全球发展、环境保护、国际抗疫、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六方面分享了中国的经验与倡议。他指出,在世界发展的关键路口,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进步的一边,为解决世界难题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Irina Bokova)以“中国在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生物多样性与气候治理方面的贡献”为题作线上发言。她指出,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第一时间制定了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方案,实施了切实有效的经济社会政策,确保不让任何人掉队,目前已经实现了2017年启动的“精准扶贫”项目目标;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举措,并且一直致力于国际合作和环境保护;中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努力实现“双碳”目标,引领全球绿色产业革命,推动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

巴黎政治大学副校长瓦内莎·舍赫尔(Vanessa Sherrer)以“从大学的视角看全球发展与国际合作”为题进行线上发言。她认为,高等教育的未来必须是真正国际化的,大学不仅要把关于国际化本身的学术内容教授给学生,而且要将国际化精神体现在教育项目当中。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行为主体,只有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在各类国际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人文社科、哲学学科教授的独立思考、理解能力是未来领导者和领袖必不可少的素质,社会科学对大学间国际合作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江小涓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与共同特征”的主旨演讲。她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具有与现代化建设相似阶段国家的共同特征,针对许多要深入研究的新问题,需要公共管理学界共同做出努力。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金研究院执行院长彭文生作题为“逆全球化下的规模经济新优势”的发言。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逆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国的经济和人口规模跟过去相比变得更重要,大国的规模优势会增加。中国作为第一人口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具备发挥规模优势的潜力。但要实现从规模到规模经济,建立好的市场生态至关重要,一是要认识到数字经济对规模效应是把双刃剑,完善数字治理机制;二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打造真正的土地财政;三是基于“产融分离、分业经营”原则改善金融结构。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投资全体人民”为题发言。他从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我国教育现代化取得的重要成就、展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2021-2035)等方面进行论述,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通过实现教育现代化,对全体人民进行持续人力资本投资,不断提高全体人民教育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创造了从人口大国到世界人力资源强国的奇迹。通过各类数据分析,我国有能力在2035年建设成世界规模最大、总体水平较高的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公共管理学院在全球发展治理中的作用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指出,公共管理学院作为专业学术机构,可以促进全球共识的形成,促进建立全球学术共同体,成为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同时,学院可以通过人才培养,推动国家发展;通过教学科研活动,与政府需求结合,发挥智库的作用;通过专业化的政策评估,促进部门或行业政策的改善;通过学术议题的设置,推动政府的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严金明认为,公共管理学院要努力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秉持公平正义理念,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应对全球治理的诸多挑战。为更好发挥公共管理学院对国家治理的作用,一是要立足国情,培养面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卓越人才;二是要致力于开展基于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治理体系研究,构建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

英国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林奈莉(Ngaire Woods)认为,让世界重回发展正轨的重要一点是学校对世界各国学生敞开怀抱,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具备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更好地、客观地理解这个世界。当前,世界正在日益碎片化或多极化,希望学生们深入反思自己,能够理解和接纳彼此的不同,保持合作的韧性,保有合作的希望,具备合作的态度,学会彼此学习,共同作出贡献。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学院院长柯成兴(Danny Quah)指出,促进全球合作和交流,一是通过有效工具来加强沟通提升彼此之间的理解。二是通过国际论坛、举办会议、开展项目等合作过程来建立信任。三是设计能够动员各学院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为在国家治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公管学院要平衡好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时要充分结合好硬的学术素养和软的技能。

原文链接:[中国社会科学网]“全球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国际论坛召开

(责任编辑:董涵琪)

编辑:杨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