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民众出于职业发展需要而学习中文,专门用途中文教育应运而生。深入探讨专门用途中文教学与研究的核心问题,有助于国际中文教育的多元发展,以及职业技能与国际中文教育的融合发展。
中文实用化趋势日益凸显
近年来,汉语二语教学的实用化趋势日益凸显,外国民众对外交汉语、商务汉语、工程汉语等特定范围和固定场合使用的职业汉语需求不断增大。11月26—27日,在由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专门用途中文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李泉表示,相比通用汉语,专门用途中文具有应用价值高、使用范围小、内容和话题范围窄、词汇专业化程度高等特点。专门用途中文广泛运用于专业学习和职业活动中,而在超出某一专业范围或特定职业与场合时,便不具备交际价值。
专门用途中文教学正迅速成长为专用世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标志着汉语已经逐渐走向实用化。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蔡基刚提出,专门用途中文应从语境能力、体裁能力和文本能力三个维度进行考量,厘清中文作为工具与学科的区别。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关道雄从需求分析出发,将专门用途中文课程分为专业学习所需要的专门用途中文教学、预科教育中的专用中文课程、具有公共课或通识选修课性质的专门用途中文课程和以职业培训为目的的“中文+职业(技术)”课程四大板块。在具体教学中,教学者围绕学习者未来职业所需的语言交际和跨文化交际技能,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
作为第二语言的中文正在成为一种深度影响所在国社会生活的有用外语,正在成为更多学习者赖以谋生的外语。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郑通涛认为,国际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民心相通的工作。民心相通问题不仅发生在传统的语言文化交流领域,而且发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各行各业,行业的交际畅通了,民心相通问题就迎刃而解。专门用途中文教学促进了民心相通,为国家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有益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挥“中文+职业教育”最大优势
2019年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首次提出“中文+职业教育”的概念。当前的职业中文教学逐渐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职业中文能力的培养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起着桥梁作用。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占文锋介绍,我国的“中文+职业教育”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的体制机制,形成了“双师型”的教资队伍。然而,目前这种教育模式依然面临较多问题,比如“中文+职业教育”教师资源不足、教材匮乏、融合困难等。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崔永华谈道,教材建设是职业中文教育的关键性建设,职业教育的教材不应该拘于一种类型,应该依据教学大纲、课时长、课容量、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语言教学规律等展开教学。
“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响亮的品牌,越来越多“走出去”的企业迫切需要既懂中国技术和技术标准,又懂汉语和企业管理文化的本土技术技能型人才。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党委副书记宋凯认为,依托“走出去”企业和孔子学院与职业院校进行国际合作,同时将此项合作纳入国家政策体系,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有助于形成多方合力推动“中文+职业教育”发展。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副院长姜涛认为,实施“中文+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理念的重要实践,是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全球适应性的客观需要,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发展专门用途中文教学是讲好中国故事,全方位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每一位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
原文链接:[中国社会科学报]职业汉语国际需求攀升
(责任编辑:郑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