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解放日报]SEA-Hi!论坛:多方联动,共话城市更新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22.11.30

随着上海的城市发展已经从增量发展阶段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城市更新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11月26日,以“更新城市,更新生活”为主题的SEA-Hi!论坛在外滩源壹号举办。本论坛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论坛邀请城市管理、城市规划、文化艺术等各界人士齐聚一堂,讨论当下城市更新的趋势与挑战。

从外延式增量发展进入内涵式存量发展是每一个超大型城市都会遇到的问题,因为城市更新往往比城市开发更难,有更多方利益需要平衡,会给城市规划提出更高的挑战。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宝静告诉笔者,城市更新是未来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公共议题,公共利益将作为最核心的价值取向。更新目的从比较单一的物质环境改善,发展到空间、经济和社会环境全面提升;更新方式从大规模整体性的推倒重建,到分阶段适时的渐进式更新;更新主体从单一主体,到政府、市场、社区多维度合作。

面对新趋势,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城市更新方式,以“上下结合、区域统筹、多元主体协商、多种方式实施”为行动理念,通过制度创新,对区域范围内的多个权利主体或多种更新方式进行激励、协调与统筹。此种背景下,城市规划者不仅需要在技术方法上更加多元,还需要更加了解基层情况,平衡各方想法,听取公众意见,共同参与规划。

近年来,上海一直在不断推进城市更新的多方参与与多元治理。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上海就明确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探索城市更新的实施路径、推进方式和资源利用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去年9月1日,上海市开始实施《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赵宝静认为这部法规的出台,意味着上海从地方性法规层面为有效推进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这对于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升城市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市规划院近年来也积极创新探索,通过社区规划师、乡村规划师参与到城市更新行动中去,在多领域中,如社区生活圈、两旧一村改造、历史风貌保护以及微更新中积极探索实践。本次举办的SEA-Hi!论坛,以城市更新为主题就是希望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发挥论坛公共政策孵化平台的作用,让专家学者、政府管理者、实践者、艺术家都能在这里建言献策,交流城市更新的理念、技术与实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推广更多更好的城市更新实践经验。同时本次论坛通过线上线下同步邀请公众观看,公众可积极留言参与城市更新相关议题的讨论,借此鼓励和促进全社会参与到城市更新的实践中来。

有机更新:中国城市发展的当代转型

伍江 同济大学教授、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城市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被维护、改造、更新,城市更新是城市生命体永恒的状态和不变的主题。这种生命活动应该是小规模渐进式的,而非大规模断裂式的。在中国已经持续了40年的快速大规模城市改造与建设活动作为一段特殊的历史必将迅速转型——从粗放型增量增长走向精致型存量发展的有机更新。

中国城市有机更新的目标是什么?去年国家正式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和“2030发展远景目标”,规划明确定义了中国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城市发展的方向。它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来实现我们的城市朝着更加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方向去发展,打造一个更加宜居、更加韧性、更加智慧的城市。

怎样才能“更宜居”?以“一江一河”为例,我们用了差不多20年,把曾经消极的、主要用于经济活动的生产型的空间,变成了今天城市里面最活跃的、最公共的、最休闲的公共开放空间之一。城市里有很多可以改造的“消极角落”,比如说苏州河边的加油站改造后,它可以成为城市里最清静、最具有诗情画意,能够谈恋爱喝咖啡的地方。

如何做到“更绿色”?城市需有足够的绿化率来维持生态平衡,上海花了很多精力把曾经的工厂搬出去变成城市绿地,我们也希望这些生态空间能够离人们近一点。人口越密集的城市,对于生态空间的需求就越迫切。所以我们应该有很好的规划,把这些空间固定下来。今天我们还找到了“更绿色”的另一把重要的钥匙——控制“碳排放”。

“更韧性”指面对一些重大的灾害、风险时,城市有更多的弹性,能够更好地保障生命安全。不管是上海经常碰到的台风、暴雨,还是这几年的疫情,都是在考验城市能否有足够的抗击力和韧性。我们需要在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今天我们有了更好的方法,那就是通过一些数字化、人工智能的手段,提升城市的防御能力,所以“更智慧”是当下城市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上海一直在建立精细化的城市的数字系统,现在已经拥有“一网统管”系统,也开始建设“数字孪生系统”。

最后更本质地,我们希望城市“更人文”,我们应该尊重城市的每一段历史,重视对历史的传承。城市和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上海不仅有漂亮的房子,还有大量的工业厂房、石库门里弄,这都是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上海花了很多力气来保护历史建筑,传承历史文脉。一个城市有记忆、有感情,就有了精神的寄托。就像武康大楼为什么成为网红,不仅因为漂亮,也因为它的文化魅力。我希望上海不只有一个网红建筑,也希望这些网红建筑不只是用来拍照,更是用来生活。城市不应是观摩的布景,而应是生活的场景。所以我希望城市更新能够保护“烟火气”,能够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让人们还能感受到历史的韵味,还能尝到市井的包子,这样的城市才是最美好的。

走向共赢——长宁区城市更新的实践愿景

岑福康 上海市长宁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政府党组副书记

长宁区是从常规型增量发展走向精致型存量发展的一个典型例证。2019年我初到长宁工作时,就发现长宁新增土地很少了,一是因为长宁成片的旧区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二是因为中心城区曾经常见的通过土地储备然后开展土地出让和项目建设的情况,在长宁也变得越来越难。

从这个角度来讲,长宁已经率先进入到存量发展的时代,所以长宁区委、区政府,各类主体和业主,都非常关注城市更新。去年9月《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出台以后,新一轮上海城市更新政策进一步赋予了区级政府推动主体的作用。

城市更新分为由政府主导的城市更新,比如说旧区改造、加装电梯、一江一河、公共空间的更新;由市场主导的城市更新,比如长宁比较标志性的上生新所等。政府主导的项目比较关心资源分配和公共利益的平衡,而市场主导的项目主要比较关心投资收益和可操作性的问题。

城市更新不像新增建设用地,政府与开发建设单位点对点,更需要多方参与,掌握各个层面需求和各类信息的汇总,培育充分的活跃度,为共赢打下基础。长宁区的经验是提出了“三个人”来提升城市更新的方法:“发现人”可以是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机构、普通人,负责发现潜力更新资源,思考城市更新的各种可能;“触发人”可以是街镇、园区办、商会、联盟、招商办,负责进一步激发更新动力;“协调人”可以是规划资源局、建管委、发改委等部门,负责形成推进合力。

推动城市更新需要驱动力,而解决驱动力的核心,是充分协商,因为城市更新涉及的关系比较复杂,有原权利人、政府,还包括经营者、周边的居民和使用者。协商过程中,特别要让社会主体对城市更新项目更有信心,这样项目才能更顺利推进,早日获得更新收益,城市更新也才是可持续的。

要想让城市更新的成果被充分认可,最终的效果是要靠功能的完善和项目的感受度来提升。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城市更新不是就事论事,也不能反复建设,特别不能轻易地再开展二次更新、三次更新。需要谋定而后动,持续发挥更新效能。功能和品质是城市更新的根本追求。城市更新,重在实践,需要不断创新,更需要精雕细琢,最终希望的就是达成共赢。

片区统筹破解城市更新难题

秦虹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高级研究员、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

近年来,各个地方对城市更新特别重视,我看到了很多鲜活的案例,有上海的、南京的、北京的。但在看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城市的更新做得不错,但更新对象主要是一个项目或者一栋建筑,以一条线、一条街,一个点的更新为主。

这样的更新带来什么问题?我们很难看到更新的效果由表及里地整体展现。可能部分建筑变漂亮了,但是由于在更新中片区的产业、业态、功能没有升级,所以更新之后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显现不明显,投入的资金没有达到最优的产出效果。

破解城市更新的难题,需要统筹片区更新。统筹的是什么?我考虑有这六个方面:第一,统筹“新”与“旧”,解决城市发展与风貌保护的整体协同问题;第二,统筹“增”与“缺”,解决城市功能补短板和公共要素提升问题;第三,统筹“密”与“疏”,解决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问题;第四,统筹“赢”与“亏”,解决城市更新资金投入与产出的不平衡问题;第五,统筹“先”与“后”,解决挑肥拣瘦、碎片化更新的问题;第六,统筹“管”与“商”,解决更新实施过程中各个方面多主体利益的协调问题。

当然,片区统筹更新的难度要比点状的更新、单一产权或者单一建筑的更新复杂得多。怎么来实施片区统筹更新?简要概括就是“新规划+新金融”,“新规划”也就是说要实施片区统筹更新规划。首先要对片区做一个边界的识别,不仅仅要识别规划的地理边界,跳出这个地块的局限、行政的限制,还要识别它的经济边界,让静态的空间规划能够叠加上动态的经济规划,实现这个片区在更新之后经济结构的平衡,包括产业结构的平衡、人口结构的平衡、资金结构的平衡以及各项规划指标的疏密结构的平衡,这是一种新规划。

“新金融”一方面是政府资金的引导,另外重要的方面是让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前期投入,在更新中能够获得低成本的信贷支持,加上成熟的退出渠道。有了退出渠道,社会资本才能放心大胆地、大规模地、持续循环地进行投资。有了资金的投入,城市更新才不只是一个蓝图、一个口号,才能真正落地和实施。

艺术区3.0: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共生

卞卡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集团副总裁

在艺术区发展的早期阶段,你可能会感受到艺术区与城市是割裂的,缺乏联系的。但经过了城市发展和艺术行业自身的发展,艺术区会慢慢地和这个城市建立很多很紧密的联系,这也是我分享的主题。

我们现在看到的艺术区可以分两种类型:第一,园区,围合式的艺术区的形态,如北京的798艺术区,还有上海的M50莫干山艺术区、红坊艺术区;第二,街区、开放式的艺术区的形态,如上海的西岸滨江美术馆群,外滩街区美术馆群,外滩有很多诸如洛克外滩源的美术馆、东艺美术馆以及全球顶级的画廊,如贝浩登、里森等。

美术馆经历了第一阶段封闭的建筑室内空间,到第二阶段形成园区式的艺术区,再到第三阶段的街区式艺术区,观众和城市可以与美术馆、艺术空间亲密接触。

美术馆需要面对城市。现在在美术馆里找10个人问,9.9个人会说城市太商业了,商业在挤压艺术等等,抱怨居多。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能提供给美术馆的场景越来越多,比如城市综合体,里面有酒店、写字楼、商圈、餐饮、电影院等,美术馆现在也可以进入到这些业态里。美术馆自身要有开放性,美术馆的运营模式可以和整个城市综合体的业态发生有机的联动、有机的互动,这可以形成新的商业闭环,这是美术馆生存的一种可能性和活法。

再比如,在城市的文旅小镇,或者近郊游景点也可以出现美术馆。一提到这个话题很多人会想到日本的濑户内海中的美术馆,现在在中国也已经开始有了基于文旅项目特定的目的地式的美术馆。

美术馆、艺术区进入3.0阶段就没有艺术区了,而是把艺术区里面的艺术机构分子化,进入到城市空间里面,不只是各种艺术行业之间的互动,而是让这些行业和周边业态产生有机的互动,一起将城市变得更美好。

互动嘉宾

周建非 上海外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近几年在外滩更新过程中第一立面、第二立面的说法被提出来,第一立面是大家熟悉的外滩沿江建筑,除此之外的腹地地区都可以称为外滩第二立面,也就是四川路两侧到河南路东侧。外滩区域目前已完成整街坊更新的有4个,集中在外滩源区域,第二立面还有20多个街坊将被更新改造。我注意到很多人关心外滩第二立面规划建设怎么保留“烟火气”?外滩区域的特殊性是,这里不可能建设大型商业,而是要把商业融入到整个街区里,穿行漫步在街区里就可以购物。

近几年,在已完成更新的圆明园路上,我们举办了外滩源集这样的周末夜市。集市举办以来,街区变得非常生活化。集市不仅有文创产品,还有羊肉串和怀旧的正广和汽水,人气立刻就旺起来了,带动了周边的商业发展。以前人们觉得这个街区是一个阳春白雪的地方,街道冷冷清清的,现在圆明园路真正地成为一个大家喜欢的地方,我认为这就是城市的“烟火气”。“建筑是实的,街道是空的”,过去我们只关心实的那部分,现在我们要让空的这部分也成为最好的区域。企业做城市更新项目,第一要有“螺丝钉精神”,而且这个螺丝钉要非常精细化的、高质量的螺丝钉,才能把它做完。第二要有“钥匙精神”,要找到政策的锁,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好。

Tango 广告人、漫画家

我特别热爱上海,我一直非常关注上海的变化,也以上海的城市地标为素材创作了不少漫画作品,这两年还为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及部分乡村地区创作了一些户外作品。

作为艺术家,我认为城市在更新的时候还可以给艺术行业、艺术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比如我曾在布鲁塞尔看到过,政府会把很多烂尾楼或者待开发的楼分配给一些艺术家做临时的工作室,做临时的艺术社区。当艺术家资金缺乏的时候可以向政府申请,用这些临时场所做工作室,当地政府会将你纳入排队名单当中,有新的临时场所之后,艺术家就可以搬过去。

这对于艺术产业的人才聚集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城市的更新过程中,因为有了艺术家的入驻,也让城市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更新。

(原文刊载于《解放日报》2022年11月30日第4版)

原文链接:[解放日报]SEA-Hi!论坛:多方联动,共话城市更新

(责任编辑:董涵琪)

编辑:徐 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