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这是201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所发出的伟大号召。
1963年3月,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共产主义精神品质。从此,中华大地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张海迪、朱伯儒、郭明义、李润虎、张子祥、邰忠利、朱少铭、丛飞、李素丽等一批又一批雷锋式的英雄模范人物脱颖而出。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最美逆行者不顾个人安危,迎难而上,冒着生命危险与新冠病毒做斗争。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史锁芳,就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岗位上因公殉职。这些最美逆行者难道不是在雷锋精神感召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的雷锋吗?如今,尽管雷锋已经长眠于白山黑土,但永远不会磨灭的是雷锋精神,它像万里长空下冉冉升起的一轮旭日,永远散发着耀眼夺目的光芒。
雷锋精神丰富内涵
1963年2月,毛泽东指出,“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这是由雷锋所处的时代特点和雷锋精神的核心要义所决定的。雷锋精神形成的时代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新中国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时代,是中国人民奋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时代。这个时代充满着朝气,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也代表着人类的美好前景。雷锋是这个时代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楷模,雷锋精神是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神精华。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金海认为,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容之一,雷锋精神有着自身特殊的内涵。归结到一点,那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实质为我们确立了做人的最高价值标准。它体现着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代表着人类的美好理想和崇高道德境界,这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精神支撑。不管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
2013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基于此,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哲学院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郝立新认为,学习雷锋精神,就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雷锋对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与奉献,对工作、对事业的热情与投入,对战友、对同志的关爱与帮助,无不感动着每一个人。雷锋精神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土壤,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滋养;它源于在新中国和共产党的教育与培养下形成的对人民和祖国的挚爱之情,受到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
1963年3月,周恩来在为雷锋题词时,将雷锋精神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丽萍教授认为,雷锋精神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创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的光辉写照,59年来它已经融入中国人民的血液而成为一种民族气质、民族思维和民族精神。雷锋精神的内涵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标识和精神动力。
雷锋精神的理论诠释
雷锋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雷锋的精神是质朴而又崇高的精神。他的一生非常普通,孤儿、职员、工人、战士,便构成他年轻的人生简历,22岁的他便为国捐躯。他身躯不高却为世人塑造了高大的形象,他的点点滴滴事迹平凡无奇却累积成伟大的人生楷模。雷锋生前所为并非轰轰烈烈,然而却在人们心中掀起巨大波澜、引起强烈共鸣。雷锋的言行朴实无华,他在日记和文章中的语言情真意切,他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信念总是体现和贯穿于普通的日常生活中。郝立新认为,雷锋精神的崇高体现在他所具有的家国情怀、无私大爱中。他以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入思考为基础而形成的行动自觉,是难能可贵的。他所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是建立在他对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民族关系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他把个人的幸福与为人民服务融合在一起,把有限的人生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甘在集体中做一颗默默无闻的螺丝钉,其思想令人深思,其精神令人感动。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这种永恒性来自于它所具有的时代性、人民性、民族性,来自于雷锋对生命的永恒意义的深刻理解和日常践行。雷锋精神时代性体现在它反映时代的呼唤或要求,蕴含着反映社会进步、人的发展和高尚追求的价值取向,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推动时代前进的精神力量。雷锋精神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精神,它同时代表了社会、民族之大德。我们要传递好雷锋精神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需要用这种精神支撑社会的发展。雷锋精神的人民性体现在它产生于普通的老百姓之中,时时刻刻心系人民、热爱人民、奉献人民。雷锋精神民族性体现在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浸透着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感恩之心,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雷锋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精神的可贵体现。民族精神、中国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体现在具体的现实的人身上的。雷锋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深刻诠释和现代典范。雷锋精神对人生的小我和大我、个体与集体、有限和无限之间的辩证联系、有机统一作了完美的诠释,从而对如何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提交了耐人寻味的答卷。
雷锋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联结和固定,才成为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雷锋发誓要做一颗革命事业的螺丝钉,他做到了。杨金海认为,雷锋精神是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雷锋诚实守信,说到做到。为了革命工作,他不怕吃苦,不拈轻怕重,甘心付出,干一行爱一行,行行争先锋。他用自己的行动铸造了新中国的螺丝钉精神。这一点,对于今天的青年人来说,特别重要。青年人需要创业,需要选择工作,但一个人不管干什么,都需要静下心来,扎下根来,踏踏实实地干,就一定能够干出一番事业。雷锋精神具有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雷锋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一心想着为他人做好事,为国家的建设事业作贡献。实际上,公与私的矛盾,历来是道德问题上要解决的根本矛盾。能够很好地处理这一矛盾,坚持公共利益至上、个人利益服从于公共利益,就一定能够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处理好利与义、善与恶等关系。今天,我们的道德问题很多,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处理好公与私、个人与他人的矛盾。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公共利益、他人利益放在第二位甚至根本不顾后者,是造成一切道德失范的根源。这也是社会矛盾、自我心理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代表多数人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秉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始终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人民服务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雷锋正是在党的光辉雨露普照下成长起来的。基于此,在高丽萍看来,揭示雷锋精神离不开雷锋精神的逻辑起点、精神实质、理想追求和现实路径。雷锋精神的逻辑起点就是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是雷锋精神的理想追求。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指向,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立足资本主义的问题,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武器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关于人类前途命运的科学结论,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勇立潮头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支撑,这也成为雷锋精神的显著特征。
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雷锋精神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雷锋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高丽萍认为,弘扬雷锋精神有利于增强“四个意识”。雷锋精神彰显爱岗敬业、助人为乐、艰苦奋斗。其品质于平凡中见伟大,能够有利于今天每个中国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弘扬雷锋精神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雷锋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于当代中国精神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有机统一的,在雷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的感召下,能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弘扬雷锋精神有利于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雷锋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伟大魅力,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弘扬雷锋精神对于今天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重要价值。
弘扬雷锋精神,我们要与21世纪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雷锋时代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私家汽车。今天,我们学习雷锋,就要与时代相契合。比如,在网络上,要讲“网德”,不能造谣、传谣,更不能进行网络诈骗;在马路上开车,也有讲“路德”,要“礼让三先”。时代在变化,人们具体的社会行为在变化,但利他主义、大公无私等道德原则不能变。比如,当人们在从事商品生产时,如果总是不忘消费者的利益乃至公共利益,就不会欺行霸市,更不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至于雷锋精神中的“言行一致”精神,也就是“诚信”精神。杨金海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从大到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依法治国方略,小到个人的出国留学等,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但只要善于结合时代特点,灵活学习和运用雷锋精神,就一定能够使我们每一个人成为有正义感、有责任感、有仁爱心、有意志力的人,从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并把这些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的社会就会日益和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就指日可待。
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新时代,我们要大力传承雷锋精神,要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郝立新向记者表示。他认为,雷锋精神所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就是要使自己有限的人生更富有意义,就应该努力去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做一个有信仰的人,树立对美好人生、美好社会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高尚的生活情趣的追求,只有坚定而崇高的信仰才能使人生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做一个有情怀的人,热爱祖国和人民,感恩人民、感恩社会、感恩祖国,爱使人感到温暖,学会和做到感恩是做人的基本;做一个甘于奉献的人,把小我与大我统一起来,积极为集体、为社会作贡献,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人生的重要价值;做一个勤于劳作的人,热爱劳动,勤于工作,尊重劳动者,依靠劳动或工作创造财富并获得社会或他人的尊重。人的能力有大小,认识水平有高低,思想道德有差异,但是,如果大家都把雷锋视为榜样,都努力向雷锋学习,我们的社会就会充满正能量,社会进步就会有更多的精神支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传承雷锋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将先进模范的人格魅力向社会辐射,用榜样的言行来诠释伟大的精神和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以获取更多人的认同和追求。榜样的力量之所以是无穷的,是因为先进模范的思想境界、精神气质、行为形象在价值观培育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学习先进的榜样是培育思想观念和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雷锋精神的传承、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能仅靠观念的灌输、口号式的教育,而应多宣传、宣传好那些积极献身于国家建设、致力于造福人民、爱国敬业、踏实做人的“好人好事”。同时,雷锋精神也激励我们从点滴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前,在公民道德教育和广大党员干部革命精神培育中,需要将雷锋这样的先进模范的人格魅力向社会辐射,诠释雷锋精神中的无私忘我的大爱精神,以获得更多人的认同和追求;让雷锋精神在日学而不察、日用而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言行举止,让更多的人学习和培育高尚的思想观念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德行善举蔚然成风。
于平凡中见伟大是雷锋精神的现实路径。高丽萍认为,雷锋精神作为永恒的精神需要代代传承,如何传承不能靠喊口号、贴标语,而要靠实实在在的做,雷锋的故事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雷锋用他点点滴滴的日常行为铸就了伟大精神。雷锋在平凡的岗位彰显了伟大的敬业精神,无论是作为通讯员,还是作为拖拉机手、推土机手、汽车兵,雷锋都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雷锋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彰显了伟大的助人为乐精神;雷锋用处处为国家着想、事事精打细算的朴素言行彰显了伟大的艰苦奋斗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雷锋精神的核心要义,其展开便是其内涵。关于雷锋精神的内涵,人们作了多方面的概括,我觉得周恩来总理的概括比较全面,即“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原文链接:[中国社会科学网]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