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扩大有效投资成为稳经济关键举措。积极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正在成为主攻方向之一,配合国家大力上马各类投资项目,积极发挥PPP的正面影响正在重获期待。
根据财政部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规范发展、阳光运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一系列新部署正在加速落地。此次《通知》旨在通过进一步增强市场信心和预期,从而发挥PPP作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政策工具的效力。这也符合现阶段引导市场主体强化信心和预期,重回发展轨道的宏观政策背景。
对于投资主体而言,信心来自于公开公正的投资环境和平等可控的获利保障。这也是《通知》落子“规范”“阳光”的立意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回顾几年来的PPP模式地方实践,的确衍生出一系列走偏、变异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变相举借债务,导致债务规模增长较快,债务率甚至超过了警戒线,形成潜在的风险触发点;再比如,社会资本投入项目并未按照预期获得相匹配的盈利收入。
因此,确保项目全过程有效监管运行至关重要。《通知》对PPP模式适用范围、社会资本资质、存量资产转让、绩效履约管理、项目合同审查等予以明确。
《通知》要求,一是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充分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规范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压实项目库管理责任,健全项目入库联评联审机制。二是推动项目规范运作,保障社会资本充分竞争,规范存量资产转让项目运作,完善项目绩效管理,强化项目履约管理。三是严防隐性债务风险,加强项目合同审核和项目执行信息复核,规范项目预算管理。四是保障项目阳光运行,推动项目信息公开,强化财政承受能力动态监测,强化信息公开监督管理。
此外,《通知》还要求地方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推动PPP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行的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彭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当前地方政府而言,通过PPP模式开展相关项目,有助于化解地方债风险,减小相关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在建设之初对地方财政构成的压力。
“社会资本进入大项目有助于扩大有效投资,完善公共服务提供,从而稳住经济大盘。”彭刚认为,要期待PPP项目带来这样的理想效果,必须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有效调动、规范管理并科学引导地方资金,改变社会资本可能出现的盲目逐利行为,提高其资金效益,进一步激发政府和市场合力。他强调,这一过程须坚持规范有序、公开透明的资金和项目监管,“始终确保PPP项目规于矩、范于行,有助于维护和提高市场主体的信心。”
实际上,当前,民间投资依然展现巨大潜力,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71459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58413亿元,同比增长1.6%。相较于国有投资,民间投资增长仍具备巨大的挖潜空间,激活民间投资,强化投资信心和预期必不可少。
另据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新入库项目430个、投资额6935亿元,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原文刊载于《中国经济时报》2022年11月23日A02版)
原文链接:[中国经济时报]强化信心和预期 助PPP规于矩、范于行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