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22.11.18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11月6日,“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思政课学术论坛”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就如何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韩庆祥谈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一个最大亮点,就是特别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地位和作用。与以往党的政治报告不同,二十大报告以较长篇幅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围绕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坚持”,它们之间环环相扣、步步递进,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需要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全面理解和把握。“六个坚持”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逻辑,同时也是贯穿二十大报告的哲学逻辑,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哲学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耀灿提出,“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做“人”的工作,这项工作起点在人,终点也在人,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理论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看到人、走进人和发展人。就是从不同的视角看到人的个体性、人的全面性、人的接受性与人的实践性;走进人的思想、走进人的心理、走进人的生活需要;发展人的独特自由个性、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人格品行与社会公共理性。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刘贵芹表示,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要了解青年人的思想特点和认知规律,强化“贯通”“联系”“比较”式深度教学,讲清讲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与实践伟力,引导学生更好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进一步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引导学生加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历史责任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当中。

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郭建宁看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主体性是民族复兴的根基,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同时又随着时代进步而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一定要和中国文化相连接,与中国学术相贯通。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容必须在中国社会实践和中国文化传统两个维度上展开,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意涵的研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引向深入。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贾钢涛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谈到,人类的历史进程并不是完全同步的。西方文明中的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进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走过了数百年的历程,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属于后来者。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中国现代化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走上历史舞台,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可逆转的新征程。当今世界,对于已经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来说,面临着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各种弊病,实现高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现代化新形态问题。对于尚未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则要在逐步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尤其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切积极成果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病,从而实现高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现代化新形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现代化和提升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能力与水平仍然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对于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旗帜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根本立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活力源泉;“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精神力量。五条重大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牢牢把握五条重大原则,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论坛由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

原文链接:[中国社会科学网]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责任编辑:霍星宇)

编辑:张 楚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