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北京高等教育]王向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北京高等教育
时间:2022.11.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一中心任务的提出,一方面,是经过党的百年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我们已经具备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条件 ;另一方面,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局势和国内新发展要求,在 21 世纪中叶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要完成的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回溯近代以来的人类历史,一定意义上也是一部追逐现代化的历史。但一个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今世界近 200 个国家和地区中也只有 20 多个国家、约 10 亿人口实现了现代化。除了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等主要因素外,制约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基础性因素无疑就是教育和科技。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前途,明确提出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是对一个国家社会民族发展根本规律具有原创性的深刻概括。而科技、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人类现代化的历史已经证明并还将继续证明,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根据教育部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超过 4,430 万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达到 2.4 亿人。预计到 2030 年左右,中国将有超过 3 亿的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层次人才资源,这将是当今世界无可匹敌的强大力量。但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更加凸显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通过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把学生培育成为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政治合格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在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优势学科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自主学科体系、知识体系,特别是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日益增强的重大需求,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政策机制、激励导向、人才选拔评价等各个方面,创造出适宜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和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培养各类适应现代化主战场的实用新型人才,也注重选拔和培养有强烈研究兴趣、甘于寂寞的基础理论研究人才,为他们在民族复兴的舞台上建功立业创造最好的社会条件。

(作者王向明,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原文刊载于《北京教育》(高教)2022年第11期)

原文链接:[北京高等教育]王向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汪浩然)

编辑:胡 铖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