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嘉宾线上合影)
值中德两国建交50周年暨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5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中德人文交流机制”课题组和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于11月11日至12日共同主办了《回望1970年代和展望全球化未来——以交流促转变与中德/中欧跨文化合作》国际会议。会议包括“回望197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与中德/欧关系”“中德/中欧跨文化合作挑战与前景”两个主论坛和“历史记忆影响下的中德合作”“跨文化背景下的人文、科教与智库合作”及“全球化背景下的经贸和技术合作”等三个分论坛。50多位来自中、德、法、美和挪威等国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学术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中德建交50周年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刻。我们要不忘建交时的初心,放眼未来,共同探索、深化和拓宽双边关系发展的路径与方法,充分利用中德、中欧人文对话交流等多元化机制,增进理解,化解分歧,减少误判,共同推进新时期中德和中欧关系走向新台阶。
(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致辞)
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认为,中德关系发展来之不易,50年来两国政策基本保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双边合作能取得如此多的成就,首先归功于两国在政治上的互信、经济上的互补、合作上的共赢,同时也是50年来两国好几代领导人及其他有识之士不懈努力的结果。
(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主席、欧洲议会议员马库斯•费尔伯致辞)
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主席、欧洲议会议员马库斯·费尔伯(Markus Ferber)表示,1970年代以来的德中文化合作为双方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助力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传播中国、德国和欧洲的多元化形象。在为期两天的论坛讨论环节,中外嘉宾畅所欲言,就中德和中欧合作展开多样化的学术思想交流,奉献了有意义、有价值的观点。
(中国欧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发言)
中国欧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在《中欧关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报告中指出,今年是中国与很多欧洲国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也是中德建交50周年。中欧政治制度虽然不同,但也经历了50年的和平共处时光,互利共赢。中欧双方有能力、也有责任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全球性公共产品。
(法国里尔大学语言、文化和社会学院教授托马斯.塞里尔发言)
法国里尔大学语言、文化和社会学院托马斯.塞里尔(Thomas Serrier) 教授介绍了德法之间关于记忆文化的一些研究情况,并具体阐释了1970年代以来的欧洲记忆研究对于法德和解与合作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指出,通过强调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对于克服两国间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和困难具有重要的意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科隆大学、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柏林自由大学、赛德尔基金会、阿登纳基金会等高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就感兴趣的议题发表了看法。
(中国人民大学“中德人文交流机制”课题组主持人孟虹(右二)作总结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中德人文交流机制”课题组主持人孟虹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会议是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度对外学术交流合作的一大重点,希望中德合作能逐渐走出阴霾,迎来晴朗的蓝天。双方应抛弃偏见,平等地互学互鉴,将差异视为进一步全面了解对方的切入点。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德国科隆大学驻华办事处、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教育、知识和创新”中心、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中国欧洲研究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中国德国友好协会、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和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北京代表处等机构共同协办。
原文链接:[人民网]中外学者齐聚人大 探讨中德/中欧跨文化合作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