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现代化进程表明现代化具有共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国情决定的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经济时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极其重大和深远的发展意义,也将是中国发展经济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应该如何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
刘伟: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成果,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现代化进程表明现代化具有共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国情决定的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就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而言,从人类现代文明史的进程看,一是现代化具有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推动的发展性和引领性;二是现代化具有生产方式变革、政治制度变革推动的制度创新性;三是现代化具有意识形态革命推动的精神引领性;四是现代化具有人对自然能动的物质变换的互动性;五是现代化具有全球市场化推动的开放性。
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具有世界性意义,但不同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与满足普遍性要求的具体方式和道路会依据国情、历史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进而也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基本原则、战略举措等有所差异,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国情规定的特殊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突出特点。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本质要求体现了我国国情,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具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的同时,更具有中国特色,这种中国特色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具有特别的发展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具有特殊的发展意义。当然,世界也会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特别的要求,即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具有特别的制度规定,中国式现代化总体上要逐渐实现共同富裕,体现全体人民共享理念,区别于建立在资本与劳动根本对立、资本的积累与贫困的积累两极分化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当然,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现代化,一定是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现代化,并且是一个受物质和精神条件历史规定的逐渐发展的共同富裕。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具有更为先进的精神引领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以更具人民群众精神动力。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人与自然互动中的更高的自觉性。和谐共生是现代化的普遍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存在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也为之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事实表明,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是在人均GDP达到很高水平时才开始真正重视环境保护。而我国早在“十一五”时期,人均GDP水平处于下中等收入阶段,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时,就已经开始将环保系统性地纳入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体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列出专题予以强调,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开创边发展、边治理的新路。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具有互利共赢的开放性。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建立在使其他国家更加落后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上,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人类文明现代化进程的共同特征,而且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呈现了共同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把握好共同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是我们亟须向世界回答好的重要命题。
(受访专家刘伟,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原文刊载于《中国经济时报》2022年11月14日第A03版)
原文链接:[中国经济时报]刘伟: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共同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责任编辑:郑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