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新京报]马亮:完整社区试点不只是建个食堂与养老院那么简单
来源:新京报
时间:2022.11.03

完整社区建设的试点先行和示范带动,需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并促进更多社区趋于完整。

近日,住建部和民政部印发《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每个城市选取3—5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试点任务包括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推进智能化服务、健全社区治理机制。

完整社区是指在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有必不可少的各类设施、空间和服务的居住社区,居民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具体来说,完整社区包括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备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全覆盖的物业管理以及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六大方面。

提高生活品质的关键承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而社区则是其关键承载。之所以推动完整社区,就在于当前不少城市的社区还不完整,在一些关键设施和核心功能方面甚至是残缺不全的。

比如,一些社区的容积率达不到要求,居住人口密度大,物业管理跟不上,同居民需求的差距较大。这同我国城镇化进程速度快和前期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也意味着社区有不少欠账和短板需要补。

试点建设完整社区,加快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将公共服务概念进一步延伸,不仅包括基本公共服务,还涉及非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完整社区特别强调“一老一幼”设施建设,通过丰富社区服务来满足居民需求。

以托儿所、幼儿园等为例,将为生育政策提供托举,引导更多育龄妇女生育,并加快打造儿童友好型社区。再以社区助餐为例,独居老人和失能老人的吃饭问题突出,配建食堂、家政服务网点等服务设施,对于老年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大有裨益。与此同时,健身休闲、自习阅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设施服务配备,也会为社区吸引更多年轻人,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

解决“最后一百米”问题

如果说建设一刻钟服务圈是“最后一公里”,那么建设完整社区则是“最后一百米”的问题,而二者之间也有很强的联动潜力。《通知》提出,要将邻近的完整社区统筹为活力街区,配建教育、养老、医疗设施,与15分钟生活圈相衔接,使街道和社区两级公共服务衔接起来。

这意味着,作为最小治理单元的完整社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点连成线和由点及面,社区、街道、区域和城市组成多层次体系,实现各自分工和有序衔接,无缝隙地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

与此同时,完整社区建设的试点先行和示范带动,也需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并促进更多社区趋于完整。特别是要为不同区位、类型、规模和特征的小区设定灵活选项,使小区可以因地制宜和持续探索,避免“千社一面”。

新建社区和既有社区要采取不同建设模式,而商品房小区、城镇老旧小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不同类型的社区也需要因地制宜和探索创新。

服务设施和项目是否完整至关重要,更为重要的是确保服务质量和持续运营。完整社区既需要硬件投入,也需要软件增强,特别是在长效管理方面探索新路。

此外,也要加强智慧社区建设,推动社区平台化发展,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各类设施和服务互联互通。将由此积累的居民行为数据汇聚应用,推动社区服务优化提升,从而形成完整社区的良性循环。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完整社区建设就是对这一要求的探索与实践。

总而言之,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不只是建个食堂、养老院那么简单,而是在一套合理、科学的方法论指引下建设社区。它不是单调的,而是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

(作者马亮,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原文刊载于《新京报》2022年11月03日第A02版。)

原文链接:[新京报]马亮:完整社区试点不只是建个食堂与养老院那么简单

(责任编辑:汪浩然)

编辑:胡 铖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