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BRTV北京时间]“832工程”:行走山河,读懂中国
来源:BRTV北京时间
时间:2022.10.13

这个夏天,有一群人大师生走进田间地头,了解书写在祖国大地上雄伟的脱贫攻坚故事,把所见所闻记录在相机里,用镜头定格他们的“832”记忆。

炎天暑日,夏山如碧。今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启动湖北、贵州、湖南站,新闻学院、应用经济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在符合疫情防控条件下累计派出师生385人次,分12条路线前往脱贫县开展实地调研,他们走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在湖北宜昌、恩施、十堰和贵州毕节、湖南湘西等地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

地 / 风光旖旎

从三峡门户、屈原故里到秦巴山区、汉水谷地,从鄂西林海到毕节花海,再到“精准扶贫”首倡之地,调研团队先后走过13市43个已“摘帽”的前国家级贫困县(市、区),用心感受各县交出的脱贫答卷,聆听乡村振兴的脉动新声。

业 / 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调研团队深入农田、工厂、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探访当地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作为“强引擎”和“硬支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师生穿行在乡野田园之中,感受着土地的脉动,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他们看到这片土地是怎样哺育它的人民,看它如何走出贫困,又将如何走向繁荣与富足。

居 / 安居乐业

安居乐业,安居为先。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到如今的“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调研团队师生亲身走进易地搬迁安置户家中,看危房改造,环境改善,安稳而居如约实现,感受搬迁群众“就业、就学、就医”均不离乡的幸福生活。如今的乡村,美丽清洁,安居乐业的喜悦,将背井离乡的愁绪消化,把归属感与认同感的新乡愁栽回故乡的土地。

美 / 乡风文明

美丽乡村,更美在文明乡风。从秭归县的“十二仁家”到竹山县的“十星级文明农户”,无不体现着乡村治理的大智慧。文明乡风孕育了一大批精神昂扬、靠奋斗改变命运的乡村建设者,他们是扎根大地、无畏险阻的奉献者;他们是埋头耕耘、勤劳致富的践行者;他们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开拓者……调研团队师生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笑意盈盈的幸福瞬间。

美 / 乡风文明

美丽乡村,更美在文明乡风。从秭归县的“十二仁家”到竹山县的“十星级文明农户”,无不体现着乡村治理的大智慧。文明乡风孕育了一大批精神昂扬、靠奋斗改变命运的乡村建设者,他们是扎根大地、无畏险阻的奉献者;他们是埋头耕耘、勤劳致富的践行者;他们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开拓者……调研团队师生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笑意盈盈的幸福瞬间。

研 / 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脱贫故事,展望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亲历者的眼中,土地的馈赠、百姓的奋斗、乡村的变化,都有更深的色彩。调研团队师生与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和脱贫户开展深度访谈,了解他们看到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路,力图以鲜活丰富、立体多彩的镜头和文字语言总结脱贫攻坚的历史经验,呈现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832工程”调研团的他们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

调研团师生真正走进基层、走入乡野,看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千百年来不变的勤劳质朴,看到政策扶持下光明的希望与厚重的底气,看到基层中国蓬勃向上的发展力量。

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无数人的心血汗水浇筑成如今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和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调研团师生发挥专业所长,记录脱贫攻坚中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故事,着力呈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类有史以来最大减贫奇迹的壮阔历程,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体现东方大国的道义担当。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实践中淬炼青春,“832工程”调研团师生真正将论文写在了中国大地上。

原文链接:[BRTV北京时间]“832工程”:行走山河,读懂中国

(责任编辑:胡铖渤)

编辑:郑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