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BRTV北京时间]撰史育人:“独树一帜”中的“832工程”
来源:BRTV北京时间
时间:2022.10.13

有这样一群人大人,在实践中体悟脱贫攻坚,在记录中还原史实全貌,在访谈中淬炼共和国建设者。他们深入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真实记录发展史、访谈亲历者,“独树一帜”,致力于挖掘脱贫背后的科学内涵,展现攻坚背后的奉献精神,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复制的答案,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学术化、学理化、学科化”,立体化展现伟大实践在人类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史和华夏文明史上的增量贡献。这就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发起,应用经济学院、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劳动人事学院等联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项目(简称“832工程”)。

“832工程”是什么

消除贫困是自古以来人类的共同理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启动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政策面最广的脱贫攻坚战,因村、因户、因人、因贫困原因精准滴灌扶贫资源,为真正的贫困人口提供了所有可能摆脱贫困的有效渠道。2020年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为落实党史学习教育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人民大学于2021年启动了 “832工程”系列调研访谈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访谈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和脱贫攻坚亲历者,包括县委书记、县长、脱贫攻坚期间县扶贫办主任、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带头人,以用“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奉献,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推动中国发展学学科建设。

“832工程”是不辜负伟大时代的正确选择。它既是党史学习实践,也是科研工程,更是教学培养体系的关键一环。

“832工程”做什么?

求索脱贫的科学内涵

在“832工程”的调研和实践过程中,新闻学院教授闫岩走进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中国大地,看到了在文献、报道、数据、模型之外的真实中国。“作为一个学者,与乡土社会中每一个面孔的相遇都带给我无尽灵感。中国的脱贫实践不仅关乎收入增长,还关乎个体、关系、组织、观念等人文社科领域的永恒课题。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受到这种田野课堂的教学实践对育人育才目标的创造性贡献。每每与学生们就观察到的现象畅谈、碰撞、讨论,都让我感到教学相长的喜悦。”

“开始真正的了解数据背后的人,了解理论背后鲜活的事例,做研究有了底气,上课有了生动的案例,这种感觉真好!”这是“832工程”带给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谢伦裕的最大感悟。“从教快十年了,从大学毕业继续在大学任教,调研当然也有,但依然是从象牙塔里往外的匆匆一瞥。‘832工程’让我真正走出了象牙塔,有机会到国家级贫困县去体验,去访谈,去调研。奔波在贫困县之间,看到了政策帮助建立起来的龙头产业,扶贫车间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高标准农田里无边的麦浪,还有脱贫攻坚后农户发自内心的笑容,也听到了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县委书记、县长、扶贫办主任、驻村第一书记和贫困户们的故事和心声,既有脱贫的喜悦,也有奋战时的艰辛和坚持。这些都让我不停思考,这些思考不仅是丰富了教学和科研,更是明确了我工作的意义: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让这些成功的经验形成理论,形成让全世界贫困地区和人群受益的一般规律。大概这就是我作为教学和科研工作者能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微薄贡献,而这都是‘832工程’赋予我的机遇和能力!”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832工程”既开阔学术研究视野,也是一次生动的思政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一个社会问题,其细腻的现实触角和宏大的系统实践贯穿新闻传播学研究各个层次,是一片不可多得的丰沃田野。“学生们在一次次拍摄中锻炼新闻技能,也在基层读懂传播理论、国家战略。”新闻学院教授闫岩说。

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贫困发生率曾高达56%的全国脱贫攻坚“上甘岭”,新闻学院硕士生林姗蓉在跟随调研团走村入户,见证了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的“中国奇迹”。“乡村振兴”“非遗传承”不再只是宏大的字眼,“我们看到背后鲜活具体的人与事”。亲身走过那条充满荆棘的脱贫路后,林姗蓉对自己肩负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深度参与了对外稿件的报道过程后,我体悟到了深入一线、了解国情对我国的国际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性。”林姗蓉说。

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姬晨阳在结束了为期一年的驻村第一书记实岗锻炼后,参与到了“832工程”中。试岗与调研双重经历,使得他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经济学博士生,带着理论框架和学术脉络深入各地调研,一方面提升了我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拓宽了我的研究视野和学术格局,激励我关心中国重大事实、重要关系和核心参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每次与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的接触,都是一堂生动的党课,让我见识了脱贫攻坚中党员干部的崇高胸怀和豪情,让我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脱贫攻坚战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将使我受益终身;作为一名热衷于实践的青年,我在脱贫攻坚史访谈和调研中,致力于发掘能够以低成本、可持续的方式解决发展难题的做法和经验,这让我感叹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也让我对民族复兴充满信心。”

新闻学院本科生戴维多尔是一名巴西籍留学生。作为视听传播专业的学生,他把参与“832工程”看作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在丰富的调研活动和一次次的访谈中,从采访设计、设备布置与安排,到实地的拍摄、机位的选择,再到后期的剪辑与制作实践技能都有所提升,参与“832工程”不仅锻炼了他的统筹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对他的理论学习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在探访各个贫困县的过程中,我们能看见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经历,但他们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诠释脱贫攻坚精神。参与‘832工程’让我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远的认识。”

以专业视角回答中国问题

“希望通过‘832工程’对脱贫攻坚伟大历程做一个记录,完成口述史相关研究,也希望以学术研究为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多作一些贡献”。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始终重视学科建设响应国家重大发展需求,也呼吁学院师生用专业所学来思考、回答中国大地上的真问题。

正是带着这样的初心和使命,一批又一批“新闻人”踏上黄土、走入田间,展开了一场亲历并记录中国人民改变命运、脱贫致富的生动实践。

对于如何运用所学解答乡土间的实际问题,新闻学院博士生宋航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经济理论需要借助有效传播才能被群众接受,进而服务于脱贫攻坚。同样,凝聚贫困群众干劲也需要学习党的理论、研究传播规律、形成价值认同”。“832”工程带给她的是超越新闻学研究的广阔视野,也是书本之外的宝贵经验。

易地搬迁为代际传播带来哪些新变化?不同时代的人们又如何理解“苦”与“甜”?新闻学院博士生温婧在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调研过程中有了新的思考。“我发现当地群众把挣钱叫做‘苦钱’,由此注意到易地搬迁后当地老中青三代人对于‘苦’的不同理解,并形成独特的话语体系和代际传播现象”。也正是这次调研所获得的新感悟,让温婧决定单独留下来,走访更多当地家庭,挖掘特色传播现象背后的问题本质。

行走中的第二课堂

深入一线调研,开展第二课堂是新闻学院一以贯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此前,新闻学院曾多次组织、带领学生重走红色新闻之路、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全体师生的红色血脉和家国情怀。

“832项目”是新闻学院开拓第二课堂空间的“再出发”。从中原腹地到彩云之南,调研团各个调研场景的音视频资料采录与后期处理工作均由新闻学院学生团队自主设计、独立完成。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科学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入选学员、明新影像工作坊成员在“832项目”自主完成了踩点布景、摄制系统搭建、4K超高清摄制、无人机操控及航拍任务执行、4K超高清剪辑等全流程生产工作,产出了包括但不限于文字稿件、对谈记录册、主题图片摄影、Vlog视频、主题宣传片等形式丰富的调研成果。

新闻学院学生团队以敏锐的新闻眼光、强劲的技术能力、过硬的专业综合素养、真诚的乡村关切,在实践中发挥专业所长,记录基层故事与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

三位一体推进学术创新

三位一体,立足乡土实际与开辟学术新路齐头并进。在深入脱贫产业一线、走访主要扶贫干部和脱贫亲历者的过程中,事迹鲜活、见闻充实、启发良多是新闻学院教师的普遍感受。

印象尤深的,是与太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孟涛的访谈。他不仅从中了解到太康县破解农村特困人员兜底保障难题的“五养模式”,也对如何从基层实践中激发学术火花有了很多体会。

“832工程”收获了什么?

深入一线 构建学科发展基础数据库

2021年3月,“832工程”访谈团赴河南省新县开展首次预访谈,提炼新县减贫典型做法与案例,获得新县减贫数据等资料,共录制总长500分钟的视频资料,制作纪录片“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口述史 河南卷•新县篇”,为进一步优化完善访谈和调研方案积累经验。

2021年4月,访谈工作全面开启。截至目前,访谈团已完成河南省信阳市、平顶山市、濮阳市、周口市、洛阳市及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共23个区县的访谈和调研,提炼各地减贫典型做法和案例120余个,录制访谈视频资料百余小时,并获得16个县的减贫数据。

基于以上成果,“832工程”初步建成“中国脱贫攻坚数据库”“中国脱贫攻坚影视资料库”“中国脱贫攻案例库”,举办“中国脱贫攻坚图片展”“脱贫攻坚亲历者题词展”,“脱贫攻坚史”公众号推文20余篇,正在撰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访谈丛书》之河南卷。

面向国家战略需要 推动“双一流”建设

扎根中国大地,创新育人育才体系。“832工程”是海归教师本土化培养的关键一步,是培养有品格觉悟、有专业本领、有健康身心的“三有人才”重要平台,是立德树人体系的完善之举。通过实地调研,推动师生成为了解中国国情、关注中国重大问题、具备现代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共和国建设者。

实际联系理论,推动重大科学研究。“832工程”通过形成“一史、二展、三库”提炼规律,用数据说话,助力师生进行重大科学研究。依托“832工程”构建学科基础数据库支持顶天立地的研究,引导师生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数据支撑研究团队已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China Economic Review、《中国农村经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高质量研究成果10余篇,形成工作论文20余篇。

创新宣传渠道,助力文化传承。开设“脱贫攻坚史研究”微信公众号、“832工程”抖音号,借助新媒体渠道,以短文、随笔、短视频、照片等多种形式生动记录访谈过程和幕后花絮,通过多种渠道分享、对比、分析、探讨各地脱贫攻坚的政策设计和主要成果,传播脱贫攻坚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中国实践发展中国理论

“832工程”汇聚应用经济学院、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劳动人事学院四院力量,不断加强团队建设。团队成员在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和劳动经济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实践经验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各自发挥专业所长,多维度优化调研规划与实践方案,开拓了研究视角,丰富了研究成果。跨学科研究团队的构建也为学科间合作与互补、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项目获得了资深专家指导。研究团队邀请孙久文教授、岳希明教授等曾担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的专家,对本项目访谈调研的实施和科学研究提供脱贫攻坚政策方面的专业指导;邀请历史学专家姜萌教授从历史学的角度为脱贫攻坚史的编纂提供专业指导。资深专家的专业指导,夯实了相关研究的学术基础,完善了研究体系和研究框架,对于项目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提供了重要支撑。

原文链接:[BRTV北京时间]撰史育人:“独树一帜”中的“832工程”

(责任编辑:郑钰)

编辑:胡 铖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