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学年即将开始,大学新生们已陆续报到。大一,被誉为大学时光的黄金阶段,是同学们适应大学学习节奏、形成明晰人生规划、打牢专业基础的关键时期。
大学明显区别于中学的文化与环境,很多同学一下子从以往的“圈养”氛围进入到大学的“放养”状态,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放飞自我,无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一不留神很容易迷失方向、消极怠学,导致专业学习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没有打牢,到高年级后积重难返、无力扭转。因此,要充分把握利用大一时光,抓住入学适应的关键节点,在“放养”环境中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迈好大学成长的第一步。
警惕“放养”环境中的负面行为
我们经常听中学老师说“等上了大学就轻松了”。实际上,这种轻松是对大学的“放养”环境而言,同学们能够在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发展。但是,一些同学“自由过了度”,产生了几种颇具代表性的负面行为。
第一类同学是心慵意懒的“树懒”。“佛系青年”“无欲无求”“凡事随缘”“躺平”是这类群体标榜的处世哲学,不少大一新生信奉“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的宗旨,抓紧学生时代最后的自由时光,大把时间在梦中度过,上课打瞌睡,下课打游戏,生活作息黑白颠倒,平时不出宿舍,缺乏体育锻炼,学习得过且过。
第二类同学是虚拟世界的“网虫”。他们每天沉迷于网络与游戏中不能自拔,上课、吃饭、走路,无时无刻都在低头看手机,难以平衡上网和学习、休息的时间。他们具有常态化和虚拟化的网络生存方式,习惯通过社交软件拓展自己的交际圈,在现实世界中的沟通交流能力逐渐下降,产生了线上“社牛”线下“社恐”的现象。
第三类同学是把头深埋沙堆的“鸵鸟”。此类群体往往采取逃避、拖延、怠工等消极方式应对大学学习生活上的转变与挑战,遇到困难犹豫不前,面对任务拖拖拉拉,逃课、厌学等问题时有发生,宁可躲在舒适圈中寻求心理安慰、止步不前,不肯尝试新鲜事物并付诸行动。
第四类同学是在深海迷路的“鲸鱼”。这类同学无法适应宽松自由的大学生活,他们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不知道该如何度过大学时光,一切处在迷茫之中,或漫无目的地消磨时间,或遇到问题搁浅等待。
第五类同学是横冲直撞的“犀牛”。他们通常对大学生活有着很高的期待,设定过多的目标,逐渐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但是,他们往往缺乏行之有效的个人规划,贪多嚼不烂,在前进的道路上横冲直撞,伤人伤己。
认清从高中到大学的多重转变
同学们从有着高度规律、目标明确和强力监督的中学生活向自主性、探索性、开放性的大学生活过渡,涉及到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同伴参照以及自我心态的多重转变,环境的不适应、强监督的消失、参照系的重构以及自我意识的加强共同造成了部分同学的“放养”行为。对此,认清从高中到大学的多重变化有利于同学们找准切入点,更好地适应融入大学生活。
第一重是生活环境的转变。同学们远离熟悉的成长环境到大学生活,离开了家长的保护伞与舒适圈,正式踏入一个“小社会”。许多人更是涉及到跨市、跨省的流动,进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空间,经历多样的文化冲击,需要调整与以往不同的生活方式来适应全新环境,从而更好地应对大学里的各种机遇和挑战。
第二重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了大学后,不再有来自高中和家庭的强监督、强约束,没有老师时刻督促你的学习,关注你的一言一行。自主性与研究性学习成为大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业内容也会愈发专业化与挑战性。同时,师生互动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导师和辅导员的指导更多是引导性的或是致力于解决针对性问题的,更多时候需要同学们成为交流互动的发起方,要学会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提出需求。
第三重是同伴参照的转变。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不再是与你来自同一城市、成长经历与生活环境相仿的伙伴,出类拔萃者不计其数。近如舍友,远如同上一门课的其他院系同学,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价值观、文化背景与生活习惯。并且,大学中成功成才的标准不唯一,不再只看学习成绩,需要大家学会分享、欣赏、接纳、包容彼此的闪光点和差异性,在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同时,建立起新的同伴比较与自我定位的参照系。
第四重是自我心态的转变。社会学上把同学们进入大学场域学习的过程看作是在文化和心理上适应新环境的“社会化”过程,需要大家及时调整心态,应对上述三种变化。在校园里,同学们以一名成年人的身份生活处事,成为支配个人时间和处理私人事务的绝对主体。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需要独立面对、思考、解决各种问题、压力和挑战,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成长负责,真正实现向自主管理、自我负责的过渡。
把握初入校园的适应周期
大一是大学生发展的关键一年,特别是同学们初入校园的三个月,是适应大学环境的核心阶段,同时也是“个人能够更负责地处理其经历的一个积极的成长过程”,为今后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首先,允许留给自己一段“试错期”。大学给了你开锁的钥匙,但那扇门需要你自己去寻找。大一不是高四,大家初入大学校园,要学会接受自己的迷茫,给自己留一段“试错期”。要大胆想象,勇于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尝试不同的发展机会,然后认真分析每一次尝试过后的经验与教训,加深对内心与志趣的了解,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其次,保持健康作息,坚持良好习惯。千万不要放弃从高中甚至更早养成的良好习惯,例如坚持体育锻炼、保持一项艺术爱好、定期阅读、哪怕是坚持每天吃早餐等等。自律是帮助你度过迷茫期、远离懒惰的法宝,让你能够在逆境中坚守本心,让自己的生活与内心始终洒满阳光。
再次,积极寻找成长的“向导”。同学们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放下手机、走下网络,主动在现实中过群体生活,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新生入学活动,至少加入一个学生组织或社团。大家在与不同人的相遇中,寻找自己成长的同路人与引路人,他们有可能是你的导师、辅导员或是学生组织中的学长学姐、同班同学等等,去分享你的需求与困惑,从他们身上获取有益经验,规避成长过程中的“坑”,内化成自己前进的动力。
最后,在摸索中聚焦目标、确定计划并付诸实践。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你也会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做哪些事情、朝着什么方向努力。同时,也需要在纷繁嘈杂的信息冲击中静下心来、慢慢消化,围绕学习的主业,制定长、短期发展计划,大胆且坚定地去实施。要知道知易行难,不少同学都是“空想家”,但只有那些将计划付诸实践并坚持下来的行动者才能取得最终的收获。当然,千万记得要为自己的生活留出空白,允许变的空间,不要为梦想设限。
(作者吴秋翔,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晋浩天采访整理。)
原文链接:[光明微教育]吴秋翔:大学生五种典型负面心态,你“中枪”了吗?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