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南方日报]何艳玲:准确把握党建工作的深度精度温度
来源:南方日报
时间:2022.08.19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的先锋模范力量,8月18日,南方日报社在深圳市党群服务中心举办“以人民为中心——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圳优秀案例交流会。活动现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何艳玲受邀上台,并发表主旨演讲。

党建要深度

做好群众工作 夯实执政基础

基层党建工作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基层治理过程中的难点、痛点所在。

何艳玲结合自身多年的在校科研和基层调研经历,把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归纳为理顺“三个维度关系”。一是国家和人民的关系,二是政党和人民的关系,三是国家和政党的关系。她进而提出,只有当三者关系逻辑自恰,能够协同发力时,才能真正达到开展党建工作的理想效果。

何艳玲认为,党建工作和党务工作之间的界限常常被人混淆,其实二者大有不同。党务工作是一个有具体程序的内部工作,所以不同部门可以做一样的党务工作。但是党建是一个战略、一个模式,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不同层次的党建工作都是不同的。例如,一个高校学院的基层党支部,成员是产生知识的教授,他们开展的党建工作和村里的党支部开展党建工作自然是不一样的。

何艳玲进而补充说道,“党建工作根本意义在于通过提升党员能力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党员的群众基础和党组织的社会基础,并进一步巩固执政党的政治基础”。在她看来,党建工作可以被视为是一个大型战略,其核心在于提升党员的能力和党组织的能力。

何艳玲举例指出,若作为一名党员从事学术科研工作,其个人的“党建”就是要创造出有竞争力的思想。

党建求精度

面向社会差异 精准投放资源

公平与效率是一组相互辩证的关系,在实际开展党建工作中,如何才能有效做到资源的公平分配?何艳玲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何艳玲认为,社会存在差异性和多元性,共同决定了开展党建工作要有针对性地投放资源。而准确投放资源,所涉及的是精度问题。具体而言,精度代表的是专业化,因此党建工作专业化强,需要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何艳玲进而补充谈到,党建工作要有精度,还要跟党建引领进行关联。即在党的领导下精准去做现在制度内难以做到的事,一定做的是重要的、关键的、不可代替的事。而正因为能够通过党建引领解决不可代替的事情,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投放,才能使民心基础得到不断夯实。

其次,何艳玲区分了党在政治层面的领导和在实践层面的党建引领作用,并以成都举例说明党建的精度。她指出,成都市委组织部曾专门成立社治委,该部门的工作就是解决在过去体制下不能够解决的民生问题。而这些工作必须由党建引领来做,这便是精度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政府工作的精度与民心基础呈正相关关系,政府部门的工作越有精度,相应地政治基础、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就越深厚。

再次,何艳玲谈到了她近期构思的“人民算法”这一概念,与“精度党建”有异曲同工之处。具体而言,就是人民算法涉及到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当开展某项工作无法兼顾所有人的利益时,便要求决策者在做决策前,必须要有科学的计算模型,并且最后保证做的这件事情是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

她进而认为,从人民算法的角度来说,受限于有限的社会资源,加上人民本身便各有需求,政府不可能做到全社会的有求必应。因此基于人民算法的均衡,党建引领最后会指向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基本的稳定。政策是一个配套的概念,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也决定了党建引领注定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工作,需要更加有精度。

党建有温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切为了人民”,做好党建工作,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有助于基层治理的提质增效。

何艳玲对此深有感触,在她看来,开展党建工作为民服务的情怀必不可少:“政党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应该是要保持一致的。只有保持一致,通过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

她进而谈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方式,是国家、人民和政党利益保持一致的重要方案和实践表达。无论开展何种工作,只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路线,就保证了国家、人民和政党之间的良性关系。在此基础上,“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我们党的一个精神,它更是中国模式、中国方案的实践表达。

到底何为“以人民为中心”,又具体有什么样的实际内涵?何艳玲认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同时理解。

第一,就是最通俗意义上的理解,即以人民为本,以人民的需求为工作的目标。第二,就是在多种价值冲突的情况下,哪一个摆在先的权重问题。而这个权重绝对不仅仅是价值观问题,而是一个科学选择的问题。第三,以人民为中心指的是“以人民为主”。人民是城市的主人,应当充分为人民赋权,并且希望在各种难题中能够自我解决、自我处理。

何艳玲进而指出,群众问题大量集中在基层,如果能用创新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不过度内耗社会资源,就是党建工作“温度”的体现。而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就必须依靠创新。创新不是指新旧交替,而是用更合适的方式解决过去的两难问题。

她以城市里奔波的外卖小哥举例,认为道路上常常会出现突发情况,可以通过挑选一些深圳外卖小哥进行应急和急救的培训,在关键时刻,路过的外卖小哥往往能够最先到达现场,提供及时协助。

最后,何艳玲特别指出:“党建工作的情怀就在于,要将党建不仅当成我们的职业,而且当成我们的专业,当成我们的事业,这种情怀是需要专业去捍卫的。”

(何艳玲,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原文刊载于《南方日报》2022年8月19日第A01版。)

原文链接:[南方日报]何艳玲:准确把握党建工作的深度精度温度

(责任编辑:吴珏林 张凯怡)

编辑:杨孟成